论教育的有限性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的有限性
【摘要】: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物质存在和运动形式,并非"永恒范畴",它同样具有有限性。这种有限性起码表现在四个方面:人的有限性、教育主体的有限性、教育时空的有限性和教育责任的有限性。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关键词】: 教育 主体 有限性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教育活动由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和教育影响(主要指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等)三个要素构成。考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其皆为“人”,教育是人的活动,人显然是一个有限的存在;考量教育影响,必定离不开特定时空之所限。由此观之,由三个具有有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小波;教育具有有限性——对“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一点认识[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 田春利;论基于生命有限性的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晏环;;道德信仰与民族精神的培育[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喻学林;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玉;关注生命[D];河南大学;2003年
2 张爱琴;学科课程的价值再认——一个基于生命发展的视角[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桂芳;学科渗透:现代学校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许冰;审美教育在生命和谐发展中的意义及其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马晓凤;“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辉;高中生物教学中关爱生命教育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潘清;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实践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纪元;上海市中学生物学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思考与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宜;中学生命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唐锋;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翠萍;张程彬;;浅论师生关系[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7期
2 臧福伦;栾庆国;;课堂教学主体间性的实践探索——论“教学互动”的实质、形式及其艺术[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9期
3 徐建平;;浅谈主体间性德育的理论内涵[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陈思莲;;主体间性理论视角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哲学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高云鹤;;人格成就教育——浅谈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5期
6 陈永光;;信息化环境下基于主体间性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探析[J];福建电脑;2011年05期
7 郑妍;;赏识是教育的真谛[J];文学教育(上);2011年08期
8 仇丽君;潘洪建;;简论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08期
9 苏军;;该如何拿李娜说“理”[J];上海教育;2011年14期
10 马寒;;教育公平问题的社会调查与推动策略[J];理论学习;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金陵;朱华山;冯用军;;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大学生评价中的心理学转向策略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陈结;;家校沟通快,教育效果好[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3 蔡菊英;;对提高课堂教育效果的思考[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周学山;;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造最佳的教育效果[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宁夏卷)[C];2010年
5 吴斌;;选择正确的方法提高传统美德教育效果——方法组研讨综述[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四卷)[C];1996年
6 于振华;;教师家访的艺术[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7 傅维利;;论教育中的惩罚[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8 凌培炎;;超常儿童张肖剑追综研究五年[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9 廖全忠;巫文晖;刘水平;;“三心二意”为人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10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创新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李建怀;用“三新”教育效果推进社会保障事业[N];咸阳日报;2010年
2 记者 李陈续;支持专项行动期盼常态严管 改善教育效果用好网络资源[N];光明日报;2009年
3 和学新;班级规模影响教育效果[N];人民日报;2004年
4 山东省临朐外国语学校 史伟玲 井长水;有种爱叫惩罚[N];学知报;2011年
5 麻金培;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N];贵州民族报;2007年
6 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 黄荣光;教育艺术的理想追求:“至为无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杨波;“吃苦”教育背后的观念迷失[N];解放日报;2006年
8 记者 翟帆;教育部四项措施预防青少年犯罪[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郭琴 张振宇;红旗区围绕六个结合增强远程教育效果[N];新乡日报;2007年
10 见习记者 武耀琳;市实验学校荣辱观教育效果好[N];朔州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晓菲;开放环境下的选择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王爱菊;走向主体间性的生存——教学冲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静;走向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D];河南大学;2004年
2 王宗奕;交往教学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侯元丽;课堂有效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朱雁;论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师生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方政;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何芳;人之身体的教育关注[D];河南大学;2009年
8 沙琦;教育交往[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郭启华;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学生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邓友超;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604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604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