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何以可能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何以可能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追问"教育何以可能"这一问题,探讨教育实践中受教育者与其教育环境之间现实的辩证统一关系,并探索教育机理中教育技术学的学术位置。本文认为,人的生成是内部的自我建构和外部社会性实践的统一;教育为人的生成提供系统化了的人类间接经验以及特定的实践条件,成功地成为个体人生成的外部环节和根本需要;教育为个体人生成提供的是现实的可能性空间,这个可能性空间以及个体人的主体性既是教育得以成功的前提,也是教育的局部失效无法剔除的缘由;教育是一种博弈过程,是谋划和实施的对立统一;提高谋划的理性水平,可以提高教育的确定性水平;提高谋划的理性水平必然要求将谋划技术化;教育技术即谋划的技术,目前至少表现为教学设计的技术和课程开发的技术。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关键词】: 教育 自我建构 教育技术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2007年度青年基金课题“中学生问题解决行为模型测量及问题解决策略培养的研究”(课题编号:CCA07021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0-057
【正文快照】: 编者按:长期以来,学界倾向于迷信各种教育教学方法、策略、模式、媒体的有效性,然而教育实践却往往拒绝这种理论上的有效性。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说明了什么呢?教育不是万能的。这种教育“非万能性”背后存在着怎样的内在机理呢?这种机理与教育技术又有什么理论上的渊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顾明远;对教育定义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2 张应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批判[J];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3 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守花;学生主体及其发展探析[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程从柱,包诗忠;学生参与管理的主体性教育意义[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黄晓;论STS教育的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5 余凯;当代哲学背景中的大学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6 刘宝存;何谓大学——西方大学概念透视[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7 冯建军;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兼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8 顾明远;对教育定义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9 眭依凡;大学庸俗化批判[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10 王雪峰,高畅;论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万力维;;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碍创造[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 唐滢;;素质教育视野中的高考改革——兼论高考内容改革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素质立意的演进[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3 关仲和;柴鸿斌;杨兴林;;试论高等学校的以学生为本[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萍;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靖国平;教育的智慧性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5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伟芬;论大学生的闲暇教育[D];湖南大学;2006年
2 张学义;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3 阮红芳;批判反思型校长培训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侯明志;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长倩;交往行动理论视野下的师专学生管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徐晓丹;走向对话的语文阅读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惠梅;中学师生沟通问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佘丽;多向交往的德育价值解读及其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朱志光;民办教育观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10 冯立明;自组织理论对创造教学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一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2 杨开城;浅论课程开发理论中的角色分析和知识组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9期
3 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年09期
4 张弘政;从技术的二重性看技术异化的必然性与可控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5期
5 丁俊丽,赵国杰,李光泉;对技术本质认识的历史考察与新界定[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杨开城;一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技术人造物缺陷分析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08期
7 陈文化,沈健,胡桂香;关于技术哲学研究的再思考——从美国哲学界围绕技术问题的一场争论谈起[J];哲学研究;2001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娜顺其其格;;教育技术之浅见[J];中小学电教(下);2011年09期
2 ;第七届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将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3 永海;;第七届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论坛11月召开[J];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04期
4 ;2011年第七届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学术论坛通知[J];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07期
5 陈小民;;教育学原理对教育技术学的启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8期
6 陈雪玲;苗新萍;;探寻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J];中小学电教;2011年06期
7 甘伟梁;;我的教育技术观[J];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8 陶善菊;刘清堂;王凡;黄焕;郭海燕;王胜明;;基于知识元的教育技术学科资源库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05期
9 ;观点链接[J];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08期
10 孙方晓;;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心;;教育技术学中的系统思想与辩证思想[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郑旭东;;教育技术哲学研究论纲[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4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罗江华;;田野工作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价值及其应用[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7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8 桑新民;;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刘雍潜;李龙;谢百治;潘克明;陈丽;董玉琦;韩锡斌;;《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报告[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10 白银;;国内教育技术媒体研究概述[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开城;为教育技术学正名[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2 赫山区教研培训中心 陈申毛;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N];益阳日报;2010年
3 黄荣怀 曾兰芳 余冠仕;教育技术大检阅(上)[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王昱虹;古城网事[N];网络世界;2002年
5 黄荣怀 曾兰芳 余冠仕;教育技术大检阅(下)[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湖南师范大学 彭绍东;AECT教育技术新定义的解读与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茅卫东;基础教育信息化探索没有尽头[N];中国教师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刘碧玛;教学仪器设备: 发展迫在眉睫[N];科技日报;2002年
9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陈月茹;教材不能编成学材[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顾月萍;互动的课堂才有生机[N];江苏教育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加圣;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王海澜;打开学生自我建构之门[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徐晓雄;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加涅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梁林梅;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绩效技术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沈书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倩苇;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技术与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卫东;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姚红玉;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虚拟导师系统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孟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腊梅;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韩亮;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设置探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3 高山;复杂性视野下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初探[D];云南大学;2011年
4 邵帅;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梁琳;中美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彦栋;中国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构建探索[D];云南大学;2012年
7 张永军;中学生依存型自我建构、自尊与负性情绪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杨伟伟;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设置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熊佳慧;就业视角下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小多;教育技术学本科生视觉素养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27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627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