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功能诠释
本文关键词: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功能诠释
【摘要】: 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主流化,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迈向或建设“一流大学”的途中,“数量化”、“标准化”、“市场化”的问题也相继出现,通识教育做为以提升人的素质和涵养为目的的教育方式,在拯救精神沦丧危机和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性的作用。本文所设定的研究目标是在明确通识教育概念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引入通识教育的可能性和必备条件以及通识教育的行为功能和意义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加深对于通识教育的认识,并对中国开展通识教育提供几点建议。围绕这一目标,本文首先对通识教育的内涵加以界定,进而明确通识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中国引入通识教育的可能性和必备条件;希望能够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最后,总结通识教育的行为功能和意义,加强对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
【关键词】:通识教育 理念 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52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7
- 第一章 绪论7-13
- 1.1 研究的意义7-9
- 1.2 研究现状及论文创新点9-12
- 1.3 研究方法12-13
- 第二章 通识教育理念导入13-23
- 2.1 通识教育的含义13-14
- 2.2 通识教育的缘起14-17
- 2.3 国外和中国港台地区开展通识教育的情况17-23
- 第三章 通识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关系23-28
- 3.1 通识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的具体形式23-24
- 3.2 通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茸24-26
- 3.3 通识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26-28
- 第四章 中国引入通识教育的可能性和必备条件分析28-38
- 4.1 中国引入通识教育的可能性28-33
- 4.2 中国引入通识教育的必备条件33-38
- 第五章 通识教育的行为功能和意义38-44
- 5.1 通识教育的行为功能38-42
- 5.2 通识教育的意义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9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49-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2 梁德智,于殿举,刘小勇;通识教育在外语类高等院校本科教育阶段的地位及其现状的调查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吕静波;;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职业时空;2008年09期
4 陈曦;;复旦大学 通识教育造就栋梁之才[J];教育与职业;2008年34期
5 程斯源;杨登明;王慧;;探路通识教育 着眼全面素质,现代化大学应塑造出睿智的灵魂[J];教育;2010年32期
6 宋亮;;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观[J];教育;2010年32期
7 ;复旦学院简介[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1期
8 贾雄;寓通识教育于大学专业体育中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8年01期
9 王冀生;通识为本 专识为末[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03期
10 沈壮海;通识教育视野中的学校德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群;沈建华;王燕飞;蒋坤;岳伟甲;;我院通识教育的实践与思考[A];武汉(南方九省)电工理论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Ki-Su Lee;;教育改革和通识教育:超越全球化,走向创新和交流(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3 张燕;;台湾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谢炜洪;;中职校要开展通识教育[A];2010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邹顺鹏;邹晓辉;;论公平视域下当代科学通识教育的前瞻性——从《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得到的启示[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邓立光;;通识科应慎选教材,打下为学做人的基础[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7 王定华;;梅克莱约恩在阿姆斯特学院的通识教育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孔庆涛;杨再淮;;通识教育语境下日本大学体育课程结构研究——以日本东京大学为例[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9 章益国;;对“通识”的三种误解[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10 崔伟奇;;论创新教育的“通识”基础——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梧 整理;中国通识教育的务实之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2 湖北经济学院 邓东;通识教育对艺术人才培养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9年
3 ;通识教育与中国大学的文化自觉[N];文汇报;2009年
4 记者 丰捷;通识教育,教师“通”学生才能“通”[N];光明日报;2009年
5 记者 朱振国;教育部刘曙雄:通识教育不是通才教育[N];光明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褚国飞;秉承自由探索的精神 提供有益世界的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记者 沈祖芸 杨晨光 唐景莉;通识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记者 徐佳 实习生 伊永卉;通识和专识:教育改革博弈[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9 刘东 演讲;通识、通才、通人[N];经济观察报;2011年
10 陈洁;莫让通识教育缺席(中)[N];大众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世杰;香港新高中推行通识教育科之前瞻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4 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沈文钦;近代英国博雅教育及其古典渊源[D];北京大学;2008年
6 庄绍文;义务工作的教育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戴联荣;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袁广林;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建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于汝霜;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D];汕头大学;2010年
3 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皮凤英;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趋势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添淼;从学术讲座视角探索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石美萍;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杨伟娜;高校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李定国;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舒颖;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10 曾双宝;西南财经大学的通识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58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658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