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对真善美的追求
本文关键词:教学对真善美的追求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实践活动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而真善美是人类实践活动所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要具有真善美的素质,这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追求真、善、美的完全交融和高度统一,是人类社会的理想,也是素质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要想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真善美素质,必须要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而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培养具有真善美素质的人才,教学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所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注重对真善美的追求。 真就是事物的本原、本来面貌,即各个事物所具备的客观规律;善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追求的有用或有益于人类的功利价值,是具体事物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的正面意义和价值,即合理的利益;美则是事物的本质力量、生命力的自由的感性的显现。真善美三者之间关系密切,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前提、美的灵魂,美是真和善的统一,离开真、善就不会有美。因此,教学追求真善美,必须要做到三者的有效统一,教学以求真为基础,以求善为灵魂,以求美为最高境界,三者的和谐交融才能达到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人才的目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由此可见,研究教学对真善美的追求既有现实意义又有理论意义,从目前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还是青年一代的素质表现,确实存在许多问题,所以通过对教学对真善美的追求的研究,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思想,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真善美教育,切实做到培养学生的真善美素质,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此外,长期以来人们虽然在研究真善美,但对教学对真善美的追求的研究历史并不长,而且全面研究比较欠缺,所以本研究能丰富教学理论,进而体现教学的真正价值,发挥教学全面育人的功效。 教学要追求真善美,应充分挖掘教学的内在本质,并考虑其肩负的重任。教学真是指真知、真情,需要切实把握教学规律;教学善是一种良好品德、行为规范和精神境界,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人文情怀和教学智慧;教学美是教学整个活动各个方面的一种和谐,是教学求真向善的统一。因此,教学在指导学生学做真人和掌握真知实学,及探求和捍卫真理中求真,在充分体现师生主体价值中求真,在追求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中求真。而教学求善应注重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规律在教学活动全过程的体现,以及现代教师良好师德素养的展现和作用的发挥,最终追求教学主体的健康发展。教学求美则既要注重形式美又要挖掘实质美。因真善美的内在统一,使得教学必须要做到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教学求真是向善完美的前提,教学求善是求真完美的灵魂,教学求美是求真向善的保证。
【关键词】:教学 求真 求善 求美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2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一、引言11-19
- (一) 真、善、美的内涵11-12
- (二) 教学的真、善、美的内涵12-14
- (三) 问题的提出14-19
- 1. 问题提出的现实意义14-16
- 2. 问题提出的理论意义16-19
- 二、教学要求真19-29
- (一) 教学通过探求真理而求真19-21
- 1. 教授科学而实用的知识19-20
- 2. 引导学生探求和捍卫真理20
- 3. 培养学生学做真人20-21
- (二) 教学通过主体价值的体现而求真21-25
- 1. 有效体现教师主体地位21-22
- 2.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22-24
- 3.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协作24-25
- (三) 教学通过追求实效而求真25-29
- 1. 学生和谐发展25-26
- 2. 教师专业成长26-28
- 3. 学校实力增强28
- 4. 社会长足发展28-29
- 三、教学要求善29-43
- (一) 教育性贯穿于教学全过程29-31
- 1. 教学目标的教育性29-30
- 2. 教学内容的教育性30
- 3. 教学过程的教育性30-31
- 4. 教学结果的教育性31
- (二) 师德是教学求善的根本保证31-39
- 1. 师德的内涵31-32
- 2. 师德的内容32-39
- (三) 教学主体健康发展是教学求善的目标39-43
- 1. 学生形成高尚品质39-40
- 2. 教师具备良好素质40-41
- 3. 师生关系健康融洽41-43
- 四、教学要求美43-51
- (一) 教学要注重形式美43-48
- 1. 教学艺术美43-47
- 2. 教学情境美47-48
- (二) 教学要挖掘实质美48-51
- 1. 教学素材美48-49
- 2. 教师素质美49-50
- 3. 教学活动美50
- 4. 教学结果美50-51
- 五、教学要做到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51-53
- (一) 教学求真是向善完美的基础51
- (二) 教学求善是求真完美的灵魂51-52
- (三) 教学求美是求真向善的保证52-53
- 六、结语53-55
- 参考文献55-59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59-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雅君;;论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J];河南教育(中旬);2011年08期
2 黄济;王晓燕;;历史经验与教学改革——兼评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论[J];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3 祁峰;;国外母语课程教学述评[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涂诗万;扈中平;;超越知识与活动的二元对立——杜威教学思想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5 张人利;;后“茶馆式”教学(八)——若干理性思考[J];现代教学;2011年06期
6 周延臣;;论中学物理教学论的新构思——思维转化教学论[J];中学物理(初中版);1994年05期
7 徐冰鸥;;哲学分析·实践反思·历史考察——“全国课程与教学哲学学术论坛”综述[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4期
8 ;方艳溪教授[J];文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李鹏;;浅谈教学理论研究发展的历史性[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8期
10 ;本刊投稿邮箱[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学溥;;对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几点认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李向阳;;陶行知论教学与现行教学论[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3 吴亮奎;;课程与教学变革背景下老子哲学的教学论解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高天明;;试析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于倬云;;紫禁城宫殿体现的真善美[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一辑)[C];1996年
6 刘洁华;;从学校教育教学论素质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南卷)[C];2012年
7 刘传德;;夸美纽斯及其《母育学校》[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周采;;夸美纽斯论学前儿童智慧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陆志远;;夸美纽斯适应自然教育原则的历史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程方平;;研究夸美纽斯 促进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陈曦;“教学既要扬长避短更要扬长补短”[N];人民政协报;2010年
2 钟启泉;学会反思 学会合作[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钟启泉;学会反思 学会合作[N];光明日报;2003年
4 高华程 桓公;教学论研究应直面现实[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 闫学;教育是一种力量[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王玉j;论价值与和谐[N];光明日报;2007年
7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张铁道;人生的向导——李秉德先生[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北京师范大学 邹安川;夸美纽斯:孤独的拓荒者[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崔晓晖;教师的光辉哪里来[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蒋建华;中国教育研究需要中国气派[N];中国教育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惠洁;德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何善亮;有效教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凯;教学作为德性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永;西方教育学知识形态演进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志文;范式转变与理论构建[D];厦门大学;2006年
6 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谌安荣;阐释与反思:《学记》教学哲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大伟;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和苏联的命运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高天明;二十世纪我国教学方法变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10 魏永红;外语任务型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彩梅;教学对真善美的追求[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月平;中小学课堂教学节奏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3 刘晓梅;言语形式教学论[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孙艳;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论审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5 杜晓初;我国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郝雅莉;案例教学法在《美术教学论》课程中的理论研究与运用[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檀革胜;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文成;论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体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吴军生;传统教学论的伦理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巧丽;大学计算机课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整合的模式[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357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735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