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消弭与重建:拟像时代的教学形态

发布时间:2017-09-06 03:19

  本文关键词:消弭与重建:拟像时代的教学形态


  更多相关文章: 拟像时代 教师 教学形态


【摘要】:当人类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继而向拟像时代迈进时,人类的主要劳动工具便由"锄头"向"机器"过渡继而由"拟像"所取代,相应的教师教学行为也由"口头包装"向"印刷包装"继而向"拟像包装"转变。拟像时代的"拟像"、"内爆"与"超真实"等特征正在消解传统教学行为模式,同时,也在建构新的教学行为模式。为此,教师必须秉承人的发展的精神原点,自觉履行教育的价值承诺;重新理解课堂教学的边界,建构共享、兼容与互补的技术方法;唤醒拟像思维的自觉,主动建构"个体(我)——拟像课堂"的教学表意体制。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拟像时代 教师 教学形态
【基金】:新世纪教学研究所研究项目(2007-02-26)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一马克·波斯特曾描述道,人类文化经历了面对面的口头媒介交换,印刷的书写媒介交换,以及电子媒介的交换。第一阶段是符号的互应,第二阶段的特点是符号的呈现,第三阶段的特点则是信息的模拟。[1]拟像时代正是这里的第三阶段。当人类从农业经济时代向工业经济时代继而向知识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肖峰;;论作为一种理论范式的信息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2 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3 左彩虹;;符号狂欢的阴影——媒介蔓延对教育的挑战[J];大学教育科学;2006年05期

4 王桂龙;大学教育的境界:主客体的充分融合[J];江苏高教;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邮生;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一种经久不衰的主流范式[J];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04期

2 包鹏程;《奥德赛》的结构与潜结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刘晓玉,童继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4 左新荣;论健康消费的社会结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朱红文;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和文化理念[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7 曾耀农;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进程[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8 王岳川;消费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困境——博德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韩庆祥;张艳涛;;时代变迁与哲学范式转换——从革命的哲学到建设的哲学[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10 任丽梅;科学发展与科学共同体的体制创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烨;;安全社会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夏文蓉;陈家华;陈芳怡;;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儿童消费行为分析[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云国强;吕品;;从娱乐的文化起源、本质解析电视传播的娱乐功能[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殷晓蓉;;传播学思想的“激情”演进——从传播学角度解读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8 唐丽;陈凡;;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文化—历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丁亚平;;批评策略:对个性的坚持与贯彻——论郁达夫文学批评的价值世界[A];创造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10 田维绪;;贵州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社会学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林涛;设计事理学理论、方法与实践[D];清华大学;2004年

2 余建军;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徐巍;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D];复旦大学;2004年

4 胡亚敏;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淼;现代国家体系中国家间信任问题的理论初探——国家间信任的概念及其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兼容性[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2 李丹;《上海宝贝》的文化背景探讨[D];吉林大学;2004年

3 刘超良;类精神:当代教育的应然追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朝云;高中物理课堂四段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朱利霞;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反思与重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秦海英;论中国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错位现象[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7 林松访;中小学创新型教师及其成长若干问题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民强;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何雪莲;大学理想:追求完善人格[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君辉;当代中国大学精神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明远;论苏联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肖峰;走向技术形态与经济形态的整合观[J];河北学刊;2004年01期

3 张增田,靳玉乐;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4 张楚;《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教育学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5 修倜;论电视媒介的文化特性及其背反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6 肖峰;人的数字化发展与人学新课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7 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8 班华;“学会关心”——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J];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9 金玉梅;靳玉乐;;论教学观的后现代转换[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03期

10 张广利;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学研究方法[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教师书画[J];广西教育;2004年28期

2 ;教师书画[J];人民教育;2004年18期

3 约翰·施拉特,邓笛;我是教师[J];山西教育(综合版);2005年03期

4 修春雨 ,王韦平;伤害,在一言一行中——教师言行对学生心理影响的分析与思考[J];山东教育;2005年16期

5 杨丽萍;;教师礼赞[J];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2006年03期

6 季阿娜·鲍戈达诺娃 ,陈庆瑞;怎样才算是一名好教师——欧美一些国家学生和教师心目中的好教师[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年01期

7 ;教师文艺[J];黑河教育;2000年01期

8 聂川;教师的眼睛[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5年04期

9 黄好额;为教师“走穴”一辩[J];教学与管理;2005年17期

10 杨丽萍;教师赞语[J];小学语文教学;2005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朝红;影响教师政策的中介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润智;被规约的教师职业[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常亚慧;沉默的力量[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荷花;学习的教学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时春;静悄悄的革命:教师对课程的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秋颖;教师成为研究者:现实与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焦丽敏;论教师的情绪管理[D];湖南大学;2008年

4 吴璜;在研究中认识新的自我——关于“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姜淑颖;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浩;关于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朱赛红;教师与家长互动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辛丽春;论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金芳;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双;教育行动研究的本土化探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018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8018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4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