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独生子女的友谊对孤独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06 13:09

  本文关键词:独生子女的友谊对孤独感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友谊 受欢迎度 积极的友谊质量 冲突 孤独感 抑郁情绪


【摘要】: 友谊是青少年同伴间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两个个体之间以信任为基础、以亲密性支持为情感特征的相互作用的、稳定而持久的关系。根据Sullivan的理论,到了青春期,友谊对青少年的适应产生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基于这一理论,考察独生子女青少年的友谊变量随着年龄变化的趋势,考察不同年龄的独生子女青少年的孤独感和抑郁情绪变化特点,以及考察独生子女青少年各友谊变量对孤独感影响大小,并通过建构模型考察友谊变量是通过何种路径影响孤独感和抑郁情绪。共分成三个部分。 1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哈尔滨市两所高中的高一年级随机选择328名14到18岁的独生子女被试进行测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青少年的友谊数量变量(自选朋友数、互选朋友数、受欢迎度)随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友谊质量变量中积极的友谊质量波动不大,冲突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这些变化的转折点出现在独生子女青少年15岁时;而独生子女青少年的孤独感和抑郁情绪则始终处于上升的趋势。在孤独感和冲突水平上,男孩显著高于女孩,而女孩在积极友谊质量上得分显著高于男孩,这可能是因为男孩之间更倾向于竞争关系,而女孩更喜欢亲密的同伴关系。 2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来探测独生子女友谊变量对孤独感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独生子女青少年的友谊变量能够显著影响其孤独感,除了受欢迎度之外,其余变量都到了显著水平;同时孤独感对抑郁情绪的回归显著,说明独生子女青少年的孤独感会导致抑郁情绪。 3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式建立直接模型和和中介模型,发现只有积极的友谊质量能直接显著的影响孤独感进而影响抑郁情绪。直接模型的拟合度良好,结合中介模型一拟合度很低的结论,发现自选朋友数能够对独生子女青少年的孤独感产生直接影响,但是不显著;但是中介模型二达到了很好的拟合度,结果表明处于青春晚期的独生子女青少年的受欢迎度与积极的友谊质量之间的路径系数达不到显著水平,而冲突则通过积极友谊质量的中介作用对孤独感发挥作用,进而影响抑郁情绪,路径系数全部达到显著水平。
【关键词】:友谊 受欢迎度 积极的友谊质量 冲突 孤独感 抑郁情绪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和问题提出11-28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3
  • 2 文献综述和已有研究回顾13-28
  • 2.1 友谊的研究13-17
  • 2.2 孤独感的研究17-19
  • 2.3 友谊与孤独感的联系19-21
  • 2.4 研究现状21-27
  • 2.5 问题提出和假设27-28
  • 第二部分 研究过程与方法28-32
  • 1 被试28
  • 2 研究工具及施测程序28-31
  • 2.1 友谊变量的测量工具28-29
  • 2.2 孤独与抑郁量的测量工具29-31
  • 3 施测过程和收集数据31-32
  • 3.1 施测过程31
  • 3.2 收集数据31-32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32-51
  • 1 独生子女青少年样本的变量分析32-40
  • 1.1 总体人数分布32
  • 1.2 独生子女被试友谊数量变量的统计量和变化趋势32-35
  • 1.3 独生子女被试友谊质量变量的统计量和变化趋势35-37
  • 1.4 独生子女被试的孤独感和抑郁情绪的统计量与变化趋势37-39
  • 1.5 独生子女青少年各个变量的性别差异39-40
  • 2 独生子女青少年友谊变量对孤独感的多元回归分析40-42
  • 2.1 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验证友谊各变量与孤独感之间的相关40-41
  • 2.2 孤独感对抑郁情绪的线形回归分析41-42
  • 3 建构模型42-51
  • 3.1 引言42
  • 3.2 所有变量间的相关矩阵42-43
  • 3.3 两种模型43-51
  • 第四部分 结果与讨论51-57
  • 1 结论51-52
  • 2 讨论52-57
  • 2.1 关于独生子女青少年友谊变量、孤独感、抑郁情绪随年龄的变化趋势52-54
  • 2.2 关于独生子女青少年的友谊变量与孤独感、抑郁情绪之间的影响关系54-55
  • 2.3 关于独生子女青少年的友谊变量与孤独感、抑郁情绪之间的结构模型55-57
  • 第五部分 研究不足与展望57-63
  • 1 研究不足57-59
  • 1.1 研究的实验方法57
  • 1.2 研究的被试样本57-58
  • 1.3 研究的统计分析方法58
  • 1.4 研究的其他考虑因素58-59
  • 2 研究的展望与现实意义59-63
  • 2.1 研究展望59-60
  • 2.2 本研究对独生子女青少年应对教育的启示60-63
  • 附录63-67
  • 参考文献67-73
  • 后记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邹泓,周晖,周燕;中学生友谊、友谊质量与同伴接纳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2 廖红,张素艳;儿童友谊质量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3 孙丹;;儿童青少年的友谊相关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07年01期

4 王英春;邹泓;张秋凌;;初中生友谊的发展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2期

5 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03期

6 周宗奎,万晶晶;初中生友谊特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7 赵冬梅;周宗奎;;童年中期同伴关系的变化对孤独感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年01期

8 李淑湘,陈会昌,陈英和;6,

本文编号:803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803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d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