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在宽恕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6 13:51
本文关键词:归因在宽恕中的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宽恕 倾向性宽恕 情境宽恕 回避动机 报复动机 归因
【摘要】: 近20年来,宽恕已经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与关注,宽恕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受制于多种因素。McCullough等人提出宽恕的亲社会动机转变理论,认为宽恕的本质是被冒犯者对冒犯者的亲社会动机的转变。本研究以宽恕他人为范畴,研究特定冒犯情境下人格变量与情境变量对宽恕的作用,同时将归因分为关系促进型与冲突促进型,以此为基础探讨归因在其中的作用。 实验一对53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对冒犯情境有效性进行验证并对与冒犯相关动机量表进行初步分析。实验二通过对380名被试的问卷调查研究宽恕倾向、移情能力、关系变量与道歉行为对情境宽恕的影响,并验证归因在其中具有中介效应。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 (1)对情境宽恕量表、倾向性宽恕量表及移情量表进行了修订与验证。本研究编制并分析与宽恕相关的归因量表,高责任归因、高谴责度与高意向推断为关系抑制归因,低责任归因、低谴责度与低意向推断为关系促进归因。 (2)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倾向性宽恕与情境性宽恕均无显著性别差异;年龄变量在宽恕特质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年级变量在宽恕特质及观点采择变量上有显著差异;家庭所在地在回避动机与宽恕动机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来自于市级与农村的被试回避动机与不宽恕动机总分均显著高于来自县级的被试。 (3)关系重视程度、移情能力、宽恕特质对宽恕动机有显著预测作用。归因分别在关系重视程度对宽恕动机的预测、移情能力对宽恕动机的预测及宽恕特质对宽恕动机的预测中具有中介作用。 (4)宽恕中归因的中介模型得到验证。即以关系重视程度与宽恕特质为自变量,宽恕动机为因变量,归因为中介变量的模型得以验证。 本研究不仅对归因的作用进行研究,更强调社会认知因素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我们对宽恕本质的理解,对如何促进宽恕也有一定启发意义。
【关键词】:宽恕 倾向性宽恕 情境宽恕 回避动机 报复动机 归因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44.2
【目录】:
- 致谢3-4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7
- 引言7-9
- 1 宽恕研究综述9-18
- 1.1 宽恕的研究背景9-10
- 1.2 宽恕的定义10-11
- 1.3 宽恕的影响因素研究11-15
- 1.4 自我宽恕的研究15-16
- 1.5 我国宽恕研究现状16-18
- 2 问题的提出18-22
- 2.1 宽恕与归因的关系18-20
- 2.2 问题的提出20-21
- 2.3 研究假设21
- 2.4 研究的模型假设21-22
- 3 实验一 预实验22-26
- 3.1 被试22
- 3.2 实验程序22
- 3.3 实验材料22-23
- 3.4 实验结果23-24
- 3.5 实验一讨论24-26
- 4 实验二 归因在宽恕中的作用研究26-44
- 4.1 被试26
- 4.2 测量工具26-27
- 4.3 问卷分析27-32
- 4.4 大学生宽恕情况的统计分析32-34
- 4.5 实验模型验证34-41
- 4.6 实验二讨论41-44
- 5 总的讨论44-47
-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44
- 5.2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44-46
- 5.3 研究的局限与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46-47
- 参考文献47-52
- 附录52-57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媛;张红兵;;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卢颖;青少年宽恕状况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马庆磊;大学生宽恕与特质情绪智力、人格、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易静;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宽恕倾向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03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803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