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理解的生成机制与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论教学理解的生成机制与教学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共性知识 个性知识 教学认知 教学体验 理解机制 教学设计
【摘要】:教学理解源于视域融合。共性知识是视域融合的心智条件系统,个性知识是视域融合的心力动力系统。基于共性与个性知识融合而生成的教学理解系统是解读性、对话性、反思性的教学关系系统。师本间解读、师生间对话以及生生间反思构成了教学理解复杂的表现形式,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则是优质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 重庆教育学院教育系;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共性知识 个性知识 教学认知 教学体验 理解机制 教学设计
【基金】: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庆市职业教育历史沿革、现状与发展路向研究”(2009JY24),项目负责人:张家琼
【分类号】:G42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教学理解”的中心词是理解(Knowing),基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视角,研究者对理解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理解关系化的描述性解释和关系心理化的心理成分的分析。《辞海》中对理解的定义是“了解、领会”,是通过解释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辞海》对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德全;知识经验获取的心理机制与反思型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2 李长吉;张雅君;;教师的教学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02期
3 李森,吉标;师生对话的特点及意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铁芳;生命 道德 教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李强华;狄尔泰历史哲学中的“生命”、“理解”和“意义”概念解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3 董学文,金永兵;论文学理论学科的定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周光庆;朱熹心理解释方法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田方林,李敏;试析狄尔泰哲学思想发展中理解对象的转变[J];晋阳学刊;2004年06期
6 金生;教育哲学是实践哲学[J];教育研究;1995年01期
7 郑美勋;代蕊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基于对话哲学的视角[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张亮;通向《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道路——黑格尔对早期卢卡奇思想发展的逻辑影响[J];求是学刊;2000年06期
9 刘少杰;;扩展中国社会学新境界[J];社会;2006年02期
10 朱鹏飞;;生命哲学美学的历史流变及其基本特征[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魏薇;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钟志华;理解性数学教学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韩龙淑;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胡春光;学校生活中的规训与抗拒[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钦峰;福楼拜与现代思想[D];四川大学;2006年
8 解冻;基于发展中心理论的企业领导胜任力开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尚晓青;DGS技术与初中几何教学整合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学华;主持人型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登福;参与性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成;中学英语对话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光彩;文化经典的建构与接受[D];河北大学;2006年
5 王海云;新课改背景下“两极教师双发展模式”探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葛计艳;中学美术“对话”式教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剑;狄尔泰美学:生命与阐释的二重奏[D];贵州大学;2006年
8 杜明,
本文编号:986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986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