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的未来取向及与学业卷入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的未来取向及与学业卷入的关系
【摘要】:采用问卷法,选取755名初中生(其中流动儿童562名)作为被试,对未来取向及其与学业卷入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未来取向与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城市儿童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领域未来目标显著较少,未来职业目标较多;未来计划得分显著较低;未来评价方面,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具有较少的内部归因,乐观性也较弱;(2)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未来取向主要表现出了年级差异,初一年级受教育目标显著高于初二年级,而未来职业内部归因显著低于初二年级;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则表现出了性别差异,男生在各领域上的外部归因和乐观性均显著高于女生;(3)教育计划和乐观性对流动儿童的行为卷入得分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教育的外部归因和未来的职业计划有着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流动儿童的未来受教育计划、教育目标和乐观性以及职业的内部归因对其心理卷入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省教学研究室;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未来取向 学业卷入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学重大攻关项目“处境不利儿童心理发展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04JZD0026)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1引言未来取向指个体对未来的思考和计划,它能够促使青少年为可能要经历的未来事件做好相应的准备,例如适应新角色、解决新问题或者适应新环境等(Nurmi,1989)。一些研究者从较为具体的角度,将未来取向定义为:由计划、抱负、希望和担忧组成的、对较近或远的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良春,姚远,杨变云;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研究——对北京市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个案调查[J];青年研究;2005年03期
2 师保国;申继亮;;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智力和内部动机与创造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1期
3 张文新;张玲玲;纪林芹;Jari-Erik Nurmi;;青少年的个人未来发展目标和担忧[J];心理科学;2006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育晗;赵喜霞;;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2 梁晓燕,章竞思;流动人口子女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20期
3 张文新;张玲玲;纪林芹;Jari-Erik Nurmi;;青少年的个人未来发展目标和担忧[J];心理科学;200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严征;农民工子女健康和行为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菁;人格、未来时间洞察力及同伴依恋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7年
2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秀琴;高中生与中职生未来取向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郭亨贞;生存在城乡“夹缝”中的孩子[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正荣;进城就业农民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6 常燕;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7 陈光辉;初一学生外部问题行为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同伴拒绝的互动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高婷;青少年个人规划与同伴特征、学业适应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于莉;重点高中生与普通高中生的个人规划及其与人格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艳丽;中学生假想观众、个人神话观念与冒险行为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金霞;王吉春;;中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4期
2 海莺,莫文;家庭环境与小学高年级儿童创造个性的相关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3 荆建华;同伴交往在小学生主体性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初探[J];教育科学;1999年01期
4 吴新慧;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融入状况——"社会排斥"的视角[J];社会;2004年09期
5 风笑天,易松国;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指标及其结构[J];社会学研究;2000年04期
6 史克学;小学生人际交往研究述评[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7 霍金芝,邹艳,蔡琰,封卫娟;学习动机研究Ⅱ:动机和智力对学习成绩影响的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8年03期
8 池丽萍,辛自强;幸福感:认知与情感成分的不同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2期
9 俞国良,金东贤;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对3~6岁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3年04期
10 张春妹,周宗奎,Yeh Hsueh;小学儿童的尊重观念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纪林芹;儿童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及其家庭相关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莹;对城市中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状况的考察与分析[D];郑州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心怡;刘霞;冀巧玲;申继亮;张玲玲;;流动儿童的未来取向及与学业卷入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5期
2 程黎;庞亚男;李泊;朱丽娟;;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新探[J];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11期
3 杨磊;;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探析[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Z2期
4 程福蒙;柯洪霞;;关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再审视[J];教育探索;2006年08期
5 陈瑞丰;;我国流动儿童信息网络的构想[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年12期
6 梁宏;;流动儿童的闲暇教育探析[J];内蒙古教育;2009年02期
7 李雅儒,孙文营,阳志平;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上)[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李成贵;;必须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J];调研世界;2007年05期
9 左小彩;;改善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0年18期
10 申继亮;王兴华;;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J];中国妇运;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梨;;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和对策[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红;陈纯槿;;流动儿童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探索——由“政府购买学位”引发的思考[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冯帮;;经济排斥与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潘瑞康;;关于流动儿童入学难的探讨[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徐云;汪菁;;流动人口与学生学习行为——流动儿童孤独感的调查与分析[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李晓艳;;关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思考[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二辑)[C];2007年
7 张绘;龚欣;尧浩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学业表现的影响因素及其解释——来自北京的调研数据[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胡艺馨;刘震;张文新;;青少年未来取向与人格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李芷若;刘杨;方晓义;;北京市中小学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郭黎岩;王洋;;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及其与教师互动风格关系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彪 张霞 王平;宁夏留守流动儿童11万[N];人民政协报;2010年
2 记者 王一博邋实习生 张小彬;将建“五大管护网络” 呵护留守流动儿童[N];郑州日报;2007年
3 张莹莹;让阳光沐浴每个孩子[N];云南政协报;2010年
4 戚海燕;二十三万流动儿童基本有学上[N];北京日报;2003年
5 刘燕;西安流动儿童求学难题多[N];西部时报;2005年
6 黄煜盈;朝阳区安置7万流动儿童就读[N];北京日报;2004年
7 高欣;省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召开[N];辽宁日报;2008年
8 通讯员 吴芳;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创造成长良好环境[N];大理日报(汉);2008年
9 记者 赵静;全省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举行第一次联席会议[N];青海日报;2008年
10 郝卫江;流动儿童究竟该在哪上学[N];中国妇女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田宝宏;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徐丽敏;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D];南开大学;2009年
3 祝志芬;中国义务教育福利制度的发展及其完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登福;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沈涛;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与社会融入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广东;从生活世界看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D];云南大学;2010年
2 贾志文;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流动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3 张雪萍;打工子弟学校在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王文斌;中国农村—城市迁移者子女教育的经济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5 侯艳敏;流动儿童教育公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冯帮;社会排斥与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旭芬;北京市公立学校中流动儿童校园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冬梅;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媛;流动儿童学习适应不良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广州大学;2008年
10 张洁;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利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933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993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