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建构现代德育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
本文关键词:主体间性:建构现代德育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
【摘要】: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开启了审视德育师生关系的新视角,是对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蕴涵着德育师生关系的三个基本价值维度:主体间性蕴涵着平等沟通,有利于生成具有正确理念的德育师生关系路径;主体间性蕴涵着理解尊重,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德育师生关系评估范式;主体间性蕴涵着交互发展,有利于实现本真的德育师生关系的意义互构。
【作者单位】: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关键词】: 主体间性 建构 现代德育师生关系 价值取向
【基金】:2007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SJD710045]
【分类号】:G456
【正文快照】: 德育活动都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德育关系便不能成立,德育活动便不可能产生和发生。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问题,历来是教育学所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在教育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德育师生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反思综观道德教育理论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建军;教育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含韫;社会互动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祁永胜;冯建强;;足球球迷骚乱的心理过程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张传开,余在海;本体论的争论与实践范畴的深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林可济;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张世英关于“天人之际”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马志生,敬海新;哲学思维方式的嬗变:从预成论到生成论[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7 张新华;符号结构与语法[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8 罗松涛;由诗之言到说之语——从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之阐释看其语言之思[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9 蒋红雨;知识论人类学前提的生存意蕴——海德格尔对康德的批判[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10 徐晓风;张艳涛;;“面向事情本身”现象学方法的普遍原则[J];北方论丛;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菁;;维特根斯坦的存在之思——《逻辑哲学论》的一种现象学素描[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郑辟瑞;;海德格尔,,德里达与动物[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天庆;;自身性与意识形态的可能限度(草纲)[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2 王艳华;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D];吉林大学;2004年
3 赵广明;理念与上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6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8 亢安毅;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周丽昀;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比较研究——兼议从表象科学观到实践科学观[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水兵;后现代教师观与教师发展新理念[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孙爱琴;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文化批判[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勇;时代裂变中的突围与皈依[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韩连庆;论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崔卫峰;严格科学的哲学理想与胡塞尔的哲学观论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华章琳;论伽达默尔超越相对主义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余在海;论《手稿》在马克思哲学创立过程中的地位[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翠萍;张程彬;;浅论师生关系[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7期
2 臧福伦;栾庆国;;课堂教学主体间性的实践探索——论“教学互动”的实质、形式及其艺术[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9期
3 徐建平;;浅谈主体间性德育的理论内涵[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陈思莲;;主体间性理论视角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哲学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陈晓艳;;教学的“解构”与“建构”[J];教育探索;2011年07期
6 陈晓端;毛红芳;;近年来国内课堂类型建构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4期
7 赵迎春;;论学科课程知识的呈现与建构[J];教育探索;2011年08期
8 张彦军;郑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3期
9 陈永光;;信息化环境下基于主体间性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探析[J];福建电脑;2011年05期
10 周力人;杨玲芳;;论师生身份关系的自我建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金陵;朱华山;冯用军;;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大学生评价中的心理学转向策略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张水胜;;发现法及其应用[A];齐齐哈尔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陈列尊;;复杂认知模型及其对教育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裴学进;郑攀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成长路径与建构策略[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天宝;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蒋建华;让德育成为最美丽的风景[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劳凯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N];人民日报;2000年
4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朱宁波;新课程倡导师生“新”关系[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山东省青州一中 杨明阶;“引、动、导、探”与“二、四、六”教学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郑永柏 本文作者系教育技术学博士、科利华副总裁;第三代校园网推进教育信息化[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江苏省通州市农业综合技术学校 吴铁峰;创新教育基于对知识的合理疏导[N];江苏经济报;2001年
8 赵世超 刘惊铎(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德育改革的实践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金海航教育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万明钢 教授;建构网络条件下的学习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00年
10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叶澜;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N];联合时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7年
2 赵银生;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姜新生;批判与建构:学校课程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爱菊;走向主体间性的生存——教学冲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林建华;论朱熹教育思想体系的生成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雁;论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师生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苏静;走向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D];河南大学;2004年
3 王宗奕;交往教学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颖;课堂交往中的学生人格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先花;教学模式建构中的审美精神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蔚;新课程视野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侯元丽;课堂有效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先锋;论教师实践知识的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兰英;论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互动模式的建构及其实施策略[D];西南大学;2009年
10 高亮;特殊教育教师辅助技术素养内容建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99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999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