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述评
本文关键词: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述评
【摘要】:该文对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背景做了说明,并对其基本结构做了评价,包括原则和定义、科学教学标准、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科学教育的评估、科学内容标准、科学教育规划标准、科学教育系统标准,最后对标准的特点进行阐述。
【作者单位】: 安徽教育学院生物系 安徽教育学院生物系 安徽教育学院生物系 安徽教育学院生物系
【关键词】: 美国 科学教育 标准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05108
【分类号】:G571.2
【正文快照】: 1995年颁布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NSES 1995)是美国科学教育史上纲领性的文件,此次标准的制订是基于地方分权背景下的标准本位的科学课程改革,虽然其不具有强制性质,但反映的科学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值得关注。1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
【共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雷芳;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锋星;;在科学教学中关注儿童的精神成长[J];小学德育;2010年04期
2 吴其林;;区域科学教育的拓荒人[J];科学课;2010年03期
3 胡栋才;;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STS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05期
4 ;华东师范大学《科学教育》杂志征稿启事[J];生物学教学;2010年03期
5 朱伟国;;以猜想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年03期
6 ;快乐追梦——记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陈维礼老师[J];科学课;2010年02期
7 黄敏毅;段仁燕;;科学人文教育融合与生命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成功(教育);2010年01期
8 张轩;;高职院校推进人文教育需要厘清三个关系[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郭峻岭;;STS教育与绿色化学教育[J];河南农业;2010年04期
10 孟令红;;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和捷克科学课堂教学的特点——来自TIMSS1999科学录像课研究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邦球;刘静文;;探讨澳门的预科化学教育[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王国士;;大兴科研之风 高扬创新风帆——兰州二中“人文融合科学教育”材料[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甘肃卷)[C];2010年
3 高云;刘祺;陈凯;陈博;;港台地区自然科学模组教学的反思与借鉴[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黎文;王闰强;肖云;;中国科普博览——0和1的科学世界[A];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C];2010年
5 乔晓艳;黄正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回顾与展望[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曲铁华;马艳芬;;论丁文江的科学教育思想与实践[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7 张彬;付东升;;杜亚泉科学教育实践及其影响[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8 王嘉毅;梁永平;;中国科学教育的文化使命[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9 方晓东;;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研究[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10 李文奎;;英国教育家的科学教育思想初探[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小宁;把思考的过程留给孩子[N];人民日报;2011年
2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余晓葵;“穷富混搭”堪称妙招[N];光明日报;2010年
3 江姣;新思路推动美国中小学教改[N];江苏教育报;2010年
4 江姣;新思路推动美国中小学教改[N];江苏教育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梁建刚;明天,你是否送孩子去留学[N];解放日报;2010年
6 江姣;新思路推动美国中小学教改[N];江苏教育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梁建刚;明天,你是否送孩子去留学[N];解放日报;2010年
8 江姣;新思路推动美国中小学教改[N];江苏教育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梁建刚;明天,你是否送孩子去留学[N];解放日报;2010年
10 江姣;新思路推动美国中小学教改[N];江苏教育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秀芳;中小学生的科学探究及影响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朱建育;化学课程中的“技术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红洋;高中综合科学课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周保利;19世纪剑桥大学改革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5 陈刚;科学发现学习的认知机制与学习环境建模[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侯威;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曾东;教育与人的现实生命[D];吉林大学;2008年
8 王建平;中国现代语境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何永红;化学课程内容选择与生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美国高中历史教科书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司学娟;美国“同行帮助和评价项目”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董建平;《加利福尼亚公立学校阅读/语言艺术框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秦芳芳;论大学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障碍和通途[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娜;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视野下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杜敦科;近代教会学校科学教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7 屈娜娜;国际视野下的科教合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雅琳;小学科学教师“五阶段”专业培训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桦;科学教育共同体基于博客的协同学习[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邹艳青;论大学科学教育的人文目标[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906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090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