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论走向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

发布时间:2017-11-20 05:23

  本文关键词:论走向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


  更多相关文章: 主体间性 道德教育 人学理念 群体主体性 个体主体性 交往


【摘要】: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转向主体间性是当代道德教育人学理念的必然嬗变,生成与彰显主体间性则是道德教育实践应有的追求。
【作者单位】: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分类号】:G416
【正文快照】: 任何一种教育改革都要寻求一定的哲学思想作为指导,旨在发挥哲学的批判和价值引领功能。道德教育改革的哲学基础是多元、开放的,笔者仅从当代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主体间性的视角出发,来探讨这一问题。一、主体间性: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伯黍;;道德发展认知研究的几个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2 高男;哈贝马斯的“类主体”思想简析[J];怀化学院学报;1987年S1期

3 岑国桢;认知发展理论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小组讨论模式述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4 冯增俊;;科尔伯格学校道德教育实践述评[J];现代教育论丛;1989年03期

5 隈元忠敬,简言 ,丽娜;中国的哲学界——参加中国湖北大学国际哲学学术讨论会和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后记①[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6 夏光;一般理论的出路何在?——论亚历山大的“在场理性”[J];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08期

7 汪;“马克思主义与主体性问题”会议简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8 朱葆伟;;参与的方式和客观化之实现——关于客观性的思考之二[J];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04期

9 潘知水;主体问题的史之启迪[J];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02期

10 聂世明;;实践结构三种观点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从康德到皮尔士——皮尔士对康德哲学的符号学改造[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戴木才;;道德教育的整体性与道德教育哲学[A];首届国际道德哲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黄云明;;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五大误区[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许平;;从禅的图形到东方文化中的主体间性[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朱小蔓;;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王殿卿;;儒家伦理与当代政治文明[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C];2004年

7 黄荣;杨柳;;体育德育过程中的人格培养[A];山东体育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张琳;;主体间性视角中的翻译主体[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毛仕华;范华平;;“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网络”的建构[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10 刘将;周宁;;当代心理学的主体间性转向[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冰;对话批评[N];文艺报;2001年

2 傅永军;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术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2年

3 顾智明;道德建设应以诚信为重[N];解放军报;2002年

4 马维聪;人的本质新定律[N];云南日报;2002年

5 李三福;教育学研究:从关注理论到强调实践[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记者 陈芝国;新老学者为当代文艺理论创新寻找出路[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抓好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N];福建日报;2003年

8 秋石;探索医德教育新路[N];健康报;2003年

9 郑保章 周文杰;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N];人民日报;2003年

10 皇甫晓涛;中华性与中华民族的复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迎生;心灵真相在日常话语中的呈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晓东;多维视野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形态考辨[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今杰;哲学的改造—阿佩尔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何林;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高尚涛;权力与规范[D];外交学院;2006年

8 贺韧;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林林;被追诉人的主体性权利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峰;“有用公度一切”——实用主义真理观评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朱雷;人为自身立法[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张光辉;中西道德教育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唐丽娜;主体间性理论与现代管理学的前提假设[D];西北大学;2001年

5 邓友超;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6 华章琳;论伽达默尔超越相对主义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殷霞;无限制的交往共同体[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东海;主体性·主体间性·交往实践[D];湘潭大学;2002年

9 唐新发;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和意义生成[D];厦门大学;2002年

10 顾建亚;道德变迁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浙江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2062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2062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2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