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课程:类型、特征及改革走向
本文关键词:STS课程:类型、特征及改革走向
【摘要】:STS课程是当代西方科学教育改革的产物,它的出现折射出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科学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型。作为综合课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STS课程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以科学概念和原理等基本知识为主导的STS课程、科学知识和社会问题交融的STS课程和以社会问题为主导的STS课程。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目标的多元性、课程实施的灵活性等是STS课程的基本特征,它预示了当代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些走向,如强化科学教育的价值维度,摒弃科学教育的精英主义传统,从注重"知识体系"到注重"探究过程"以及关注科学伦理道德,等等。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20世纪70年代以来,STS(即科学、技术、社会,英文为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简称STS)课程就一直在科学教育改革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需要对STS课程进行重新认识,深入挖掘它所承载的教育意义,明确科学教育改革的走向,为我国面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云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马志生,敬海新;哲学思维方式的嬗变:从预成论到生成论[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4 余凯;当代哲学背景中的大学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5 高伟;一个“劳而无功”的虚假性命题——评“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之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6 张翠华,程卫波;体育本质的现象学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王会平;张国钧;;论哲学作为生活观的理论意义[J];长白学刊;2007年01期
8 王立;科学文化与人文精神[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3期
9 李芳英;生活世界:在舒茨的视域中[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童明;科学的,还是理性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基础思想的思辨[J];城市规划;199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张华;经验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伟;论文学价值[D];扬州大学;2001年
2 胡长栓;文化哲学的悖论及其历史向度[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张彭松;总体性与历史的终极关切——对青年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黄艳红;评中国的反科学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陈新坤;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文化特质[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孝伟;人才视野中的科学技术[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10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苏教育研究》2011·8A要目[J];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24期
2 周一;邓明茜;;科学实证精神是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前进的动力——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J];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07期
3 季苹;科学教育新概念[J];中小学管理;1997年10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宝山;;欧美国家开展科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韦钰;;科学教育和综合国力——架构科学与教育之间的桥梁[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钰;科学教育评价的国际发展新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记者 董沛;只有极少人才能在目前的基础教育下成功[N];工人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翟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改革我国科学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姜靖;我国将促进小学和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N];科技日报;2007年
5 ;韦钰:教育改革呼唤科学精神[N];人民政协报;2005年
6 丁璐莎 李济英;管窥美国科技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李建平;中小学科学教育如何一路走好?[N];中国教育报;2003年
8 记者 谢克俭;韦钰院士诠释“做中学”科学教改计划[N];福建科技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翟晋玉;在“做”中“教”与“学”[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10 记者邵斌;点击中国科学教育[N];大众科技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可平;STS教育:挑战与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晶莹;中美理科教师对科学探究及其教学的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金京泽;韩国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俊娜;我国科学教育中科学史教学的相关思考[D];河南大学;2007年
2 金多广;美国两次科学教育改革的HPS背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周慧芳;中美科学教师职前教育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黄丹凤;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指南针”[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瑛;中国科学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张毅;社会建构论对科学教育观的影响评析[D];西南大学;2008年
7 王静;科学知识转型视野中的科学教育变革[D];湖南大学;2007年
8 顾琳;“建构主义热”的冷思考[D];苏州大学;2008年
9 李静;美国国家层面的科学教师专业标准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永斌;中国科学教育的历史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250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250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