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教师课堂行为规范_“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的研究”研究方案

发布时间:2016-09-29 13:31

  本文关键词: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的研究

研究方案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夏彤   郭龙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行为问题是教育实践与研究中的一个永恒的课题,自从人类有了教学活动的存在,就未停止过对它的探寻,而且,教学行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动中,今天我们对它的进一步研究,既是对这一问题的后续研究,又是对它的深入和发展。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堂教学实践的呼唤。有效教学既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评价教师教学的依据。虽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千差万别,但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对于教学是否有效的问题,衡量标准却存在很大的差异,以至教师们常常为此而不知所措,或者忙于应付衡量标准的变化,根据有效教学的标准变化,频繁地调整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或者干脆以不变应万变,死守习惯的行为传统。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我们必须看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实际上只能在大原则下对自己的具体行为作把握,即使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也不能按照自已认为合理的方式行事。原因是学生家长、学校管理人员、教育行政领导,一般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只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甚至将教师的经济利益同学生的学业成绩直接挂钩,有的教育行政部门还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师是否上岗的唯一条件。诸如此等,导致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有效教学标准只是表面一致,教师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行为依然分离。这些现实情况,使我们不得不反省和深思:影响课堂教学行为的因素到底是什么?课堂教学行为的本然、实然、应然状况是什么?难道不能通过研究对课堂教学行为有所为吗?这些问题的萦绕,正是课堂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研究呼唤的反映。

2)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国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次新课程改革己经完成了从理想课程形态到文本课程形态的过渡,正在朝着实践的课程形态转变。这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课程的理念、理想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才能得以实现,这就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角色、师生关系、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技能、教学策略等都将发生反应性的变化,而这一切,最终都会从课堂教学的行为中得以表现,于是,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课堂教学行为的优化问题成为新课程环境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国内外研究状况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关于教学行为问题的研究已经不少,但从整体上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教学行为应该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早在《学记》中,教学行为就以形态各异的问题出现了,虽然《学记》中并未出现“教学行为”的字样,但在关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问题的论述中已经有诸如“教学相长”的论述,同时我国各代著名的教育家们还在关于教师素质的问题上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甚至出现了象王守仁那样注重顺应儿童性情的教师教学行为主张。如是等等,说明教学行为问题很早就己经借助于其它问题,以经验的形式存在于教学研究之中了。同样,在国外,古希腊著名的“苏格拉底教学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倡导了辩论、反诘等教学行为方式,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如,要研究儿童的智慧、要耐心、有分寸的奖励和关怀;而且提出学生学习中的反复练习行为要和教师指导中的示范行为相结合。这些有关教师教学行为的论述,既是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教学行为实践存在形式的反思。

20世纪中期,随着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研究者逐渐将视线聚焦在课堂上,课堂教学行为这一为人们日见不察的现象才从其它教学问题中浮现出来,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问题,并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行为研究和师生互动研究上。

3.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教学行为的大量文献研究,在吸纳其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一些缺陷:

1)教师行为标准研究忽略了教学情境的影响,缺乏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辨识。在对教师教学行为标准的研究中,研究者很少考虑诸如学生行为、学生学习态度等因素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使得同一种标准教学行为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难以评价和判断可能完全不同的效能,也难以预测同一种标准教学行为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使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难以进行较广泛的推广。

   2)教师角色行为研究中建设性意见的缺失。教师角色行为的研究有的用一定的模式分析了教学情境中的角色冲突和领导方式,并且对这些角色冲突和领导方式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剖析,但是,教师所面临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复杂多样的,如何解决这些复杂多样情境中教师角色的各种冲突,如何在情境和目标相宜的情况下灵活地运用领导方式,从而提高教师角色行为的效率?这些问题却未能在研究中给以适当的建议,使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行为仍然处于盲目状态。

    本研究认为,教师行为是课堂教学中起重要作用的行为,然而它不是课堂教学行为的全部,教师行为研究只能从一个方面对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起作用,它不能取代课堂教学行为的整体效力。课堂教学行为不仅有教师的教学行为,还应该包含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在课堂教学中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彼此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师生互动行为。因此,本研究认为,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整体上的系统研究,还课堂教学行为以本来面目是必要的。

二、概念界定

1.课堂教学行为。

所谓课堂教学行为,就是师生“共同体”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共同促进积极教学和自我发展的整体行为。这一定义涵盖了课堂教学行为的以下特征:

1)情境性。在具体的课堂上,课堂教学行为客观上是与课堂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情境性是课堂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活动都是在课堂的物理、社会情境脉络中进行的,且这些情境脉络是互动的,它包含师生之间、师生与课堂情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当具体的课堂物理、社会情境发生变化时,课堂教学行为也随之发生反应性变化。课堂物理情境相对稳定,一旦形成,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大幅度改变,而以师生先前行为客观营造的人文氛围为特征的课堂社会情境,则时常因为师生个人与情境的作用情况而时刻发生变化,使得课堂教学行为始终处于变化中,以至常使人感到课堂教学行为的难以控制,表现出变化性。

2)共同体特征。课堂教学行为是在师生“共同体”的平台上展开的,它是具有师生“共同体”特征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行为的参与性、行为的目标一致性、行为意义的约定俗成性、行为的整体性等。参与性是指具体的课堂教学都是在师生共同参与过程中进行的;目标的一致性作为课堂教学共同体成员的师生,其个体的具体行为虽然因具体情境的不同而有所异,,但师生的所有行为的指向都是同一个教学和发展的目标,尽管这些目标可能没有明确呈现,师生对于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在做什么的意义也未必有明确的意识,但都能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意义的约定俗成性是指每一个课堂都是一个微缩的社会,每一个课堂的具体教学行为的意义,都是该课堂教学师生“共同体”约定俗成的;整体性课堂教学行为是师生“共同体”行为,它具有全局意义上的整体性,包括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而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等。

3)文化性。课堂教学行为从内容到形式都浸透了文化的因素。

4)发展性。课堂教学行为要促进积极教学和自我发展。

2.课堂教学行为优化。

课堂教学行为的优化是以课堂教学为背景,以人的一般行为的发生、发展态势为条件,结合课堂教学中师生多重角色的特殊性,对课堂教学行为从理念、结构到策略的全方位建设,这种建设,需要相关理论提供有价值的观点、思想和方法支持。为此,在众多的相关基础理论中,本研究以理论是否能深刻阐明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的意义、是否能为课堂教学行为优化提供逻辑基础、是否能为课堂教学行为优化提供思想和方法工具等为依据,对其中对本研究具有强大支撑作用的命题、观点、方法的理论加以选择性析取。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1.研究的目

   1)从理论上揭示课堂教学行为的本质及其特性,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结构进行深入剖析,解决课堂教学行为优化什么的问题;

   2)把握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和问题,从实践层面解决课堂教学行为为什么要优化、优化什么的问题;

   3)分析课堂教学行为的结构,从理论上解决课堂教学行为优化什么的问题;

   4)建构并验证课堂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解决课堂教学行为怎么优化的问题;

2.研究的内容

1)理论上,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是教学理论的微观研究,本项研究将着力将教学论的研究引向深入和细化。

2)在实践上,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是在课堂教学行为的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并循着问题解决的思路解决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优化,为提高师生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自觉性、增强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供指导。

3)具体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实践又是课程改革落实的关键。课程各方面的理念、改革设想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得以实现,否则就只能成为空谈。

4)张扬课堂教学主体性。通过这种研究,要寻找出师生在教学中的行为规律,发现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行为对教学的作用规律。这些目的的达成和实现,实际上使师生在教学中的行为提高了自觉程度。师生行为的自觉程度的提高,就是师生主体性的一种张扬。

5)完善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把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所有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并且以多种方式(包括行动研究)将它们具体化、细致化,客观上可以解决课堂教学评价中类似行为叙述的相对平面化问题;也可以通过对影响课堂教学行为的因素的深入、细致的研究,来增强课堂教学评价对待实际课堂教学行为的客观态度,从而增强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

本研究遵循问题解决的研究路线,以“问题—解决”为总体研究思路。

首先,立足本校课堂教学,观察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实践,了解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发现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的直观问题。

其次,针对课堂观察的问题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看法和解释,并在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寻找课堂教学行为的深层问题,由此找到本研究的现实出发点。

再次,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理论基础进行清理,以拓展研究的视野和寻找本研究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然后,分析课堂教学行为的结构,澄清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理论认识,并以此为理论基点,在对课堂教学作整体思考的前提下,分别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组成要素予以优化研究,研拟出课堂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

最后,将所拟策略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予以验证,总结推广。

本课题拟需要以下四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文献研究阶段。时间20066月——200612月。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时间20071月——20077月。对本校各种学科课堂教学进行调查研究。

第三阶段:整理实验阶段。时间20077月——200912月。本课题研究是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的,在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本校的课堂教学行为优化原则与策略,并进行课堂教学实验。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0912月——20103月。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质和量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指导,并根据各部分的研究目的和内容分别采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理论分析、行动研究等具体方法。

六、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本课题组核心成员的构成分析:

1.组成人员类别:本课题组核心人员包括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三个方面,涉及到管理、研究和实践三个层次,有利于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2.组成人员研究能力:所有中心成员均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校管理经验;组成人员一般具有5年以上的教育研究经历以及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水平,科研能力能得到充分保障;中心组成员都主持或参与过有关学校管理、学科教育的张家港市级以上教育规划的研究工作,成果显著。

(二)、课题组的前期准备工作:

课堂教学的研究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原有课题的实践与理论探索给我们的启发。我校2001——2005年期间,承担了江苏省规划课题《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该课题已经于20063月结题),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课堂教学研究的资料,同时,这个课题也时常引发我们对教学行为的思考。

2005年,本课题围绕课题的可行性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对本校课堂教学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获取了宝贵的资料,同时,我们初步组成了研究小组,查阅文献,对国内外有关教学行为的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借鉴与吸收,这些调查研究,为我们最终提出在课题研究的设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本课题组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系统:即沟通协调系统,研究指导系统和实践参与系统,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带有明显的实证色彩。沟通协调系统主要是由学校管理部门的参与,这保障了本课题能在区域内有效地进行实验;研究指导系统主要由学校教科市组成,教育研究部门有丰富的教育研究资源,能有效地开展教育调查研究,有广阔的信息渠道,能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实践参与系统是由各个学科组组成,本课题的最终成果是良好课堂教学行为的形成,最终落脚点是课堂教学与学校教育,因此,教师的参与是本课题的物质基础,所有参与研究的学科组分别承担相应的子课题,形成子课题组,在人员配备、资金筹措等项目上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物质条件得到充分保证。

课题组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能充分保障本课题研究的能有效进行。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课题组


  本文关键词: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64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264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c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