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开发隐性课程的现实意义及实现途径

发布时间:2017-12-14 22:18

  本文关键词:开发隐性课程的现实意义及实现途径


  更多相关文章: 隐性课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成长 思想观念 现实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行为习惯 学科课程 人格形象 当代大学生


【摘要】:正隐性课程指的是在学校教育中与学科课程并存,对学生成长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环境的总和。隐性课程由校园景观、校园规章制度、校园文化氛围、校园风气、校园人际关系、教师人格形象等要素构成,具有潜在性、广域性、多样性、持久性、差异性、强制性、快捷性等特点。隐性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其可以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促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因而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价值选择有导向作用,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有规范作用,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有陶冶作用,对学生美的人格的形成有塑造作用。从此意义上看,开发隐性课程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和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 广东商学院思想理论教学部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隐性课程指的是在学校教育中与学科课程并存,对学生成长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环境的总和。隐性课程由校园景观、校园规章制度、校园文化氛围、校园风气、校园人际关系、教师人格形象等要素构成,具有潜在性、广域性、多样性、持久性、差异性、强制性、快捷性等特点。隐性课程具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希尧;班级德育的隐性课程及其教育效应[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2 杨家荣;语文学科隐性课程试探[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05期

3 王晨;对德育工作若干关系的认识[J];教育导刊;1992年10期

4 张作岭;大学隐性课程与审美教育[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5 庞学光;关于隐性课程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1994年08期

6 郭根福;努力开发美好的“隐性课程”——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思考[J];河北教育;1994年05期

7 庞学光;试析隐性课程的特点及其功能[J];江西教育科研;1994年04期

8 吴丽萍;隐性课程的“场”效应[J];教学与管理;1996年03期

9 李小夫;美术教育中的隐性课程[J];中国美术教育;1996年04期

10 季诚钧;试论隐性德育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燕;钱振勤;;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模式的构想[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2 唐发年;;高校英语隐性课程刍议[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童粹峰;;学习珠算 珠心算能促进学生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A];中国珠算协会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姜美芬;;立足亲子课程研究 构筑亲子教育平台——智慧学理论在婴幼儿教育中的应用[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C];2004年

5 陈宇;黄珍;;智慧学理论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4年

6 李正荣;;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健康课程体系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7 杨雪红;;试论网络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袁泉;;铜鼓职业中专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 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A];宜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9 刘建枫;;谈幼儿园的环境创设[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10 陈穆;;对“绿色校园”理念的定位及教育环境创设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兴国(天津市和平区中心小学);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及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杨斌;悠悠寸草心 辛勤育花蕾[N];内蒙古日报(汉);2000年

3 武汉理工大学 江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寝室[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幼儿园 何艳玲 秦志敏;幼儿园的隐性课程:户外活动[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潘懋元;探索21世纪的新学堂[N];福建日报;2001年

6 吕宪军;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转变角色[N];辽宁日报;2001年

7 高华程;现在谈素质教育还有新意吗[N];中国教育报;2002年

8 杨明 杨振英;10年课改路[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谭南周 高思刚;心理教育催动课改深入[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苏婷;拿学校培养出的人说事[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喜梅;隐性课程发挥德育功效的心理学基础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于晓东;体育素质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开发[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曹红玲;人的全面发展与道德人格塑造[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4 刘朝阳;隐性课程个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焦小峰;吉鲁的抵制理论及其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英;论隐性课程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实现的强化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先国;高校隐性文化建设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许军;中小学校本课程中隐性课程的开发[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9 党建强;隐性课程因素在思想政治课中的价值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10 郭睿;语文内隐学习理论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89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289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4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