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知识社会学分析范式述评
本文关键词:课程知识社会学分析范式述评 出处:《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知识社会学是课程社会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其对知识进行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范式对课程及其知识内容的社会学分析具有巨大借鉴价值。本文通过对知识社会学中既有的对知识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三大范式,即整体功能论范式、整体决定论范式及分层决定论范式的逐一述评,得出虽然它们都存在一些理论分析的局限性,但是这些范式对课程及其知识内容的研究仍然有其独到与深刻之处,因此年幼的课程社会学注意吸收知识社会学的有关学术成果依然是有益和明智选择的结论。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 DAB010489)。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课程是知识的载体,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要对课程进行社会学分析,课程知识必将是其重要的研究对象和切人点。当然课程社会学家们在课程知识的社会学分析范式建构方面并没有什么独特贡献,其主要研究方法都可以回溯到知识社会学中。将社会学家们关于社会决定的基础和社会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艳;;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社会学分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7期
2 赵迎春;;论学科课程知识的呈现与建构[J];教育探索;2011年08期
3 吴亮奎;;功能、悖论和应有之义:优质学校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9期
4 吴康宁;;专题:教育改革的社会学分析——揭示“中国教育改革”之谜[J];教育学报;2011年04期
5 罗贤春;谢阳群;;开放式情境中的五步教学法[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杨开城;;论课程的易理解性与知识建模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7 姜婷;;注重过程考核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浅析[J];成才之路;2011年22期
8 李霞;;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系统结构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7期
9 于海波;;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12期
10 尹玉春;;网络环境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伍进;;校园亚文化群体—学生社团的社会学分析[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1世纪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周永平;;学生“非正式群体”与和谐校园建设[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游海疆;;生命教育:后现代话语与能量场构建[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书;冲破知识的藩篱[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郭晓明;让知识与人的心灵展开“对话”[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胡根林;找准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视角[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赵小雅;义无反顾奏响改革进行曲[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李超时;打掉基础教育的拦路虎[N];中国改革报;2004年
6 记者 翟帆;远程教育发展急需“标准”导航[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周建国;教师专业成长四步曲[N];中国教师报;2007年
8 何永振;中国教育的另类评说[N];人民政协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望剑 尚志鹏 整理;倾注情感,让不同学生体验成功喜悦[N];宜昌日报;2005年
10 马光明;农村教师学历教育不应“一刀切”[N];中国教师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小平;课程知识的认识发生过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召存;课程知识的意义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周晓静;课程德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吴支奎;课堂中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09年
8 史晖;转型与重构:中国近代课程制度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郝明君;知识与权力[D];西南大学;2006年
10 石雷;论课程传播[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兴;建构主义视野下的课程知识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邢科云;课程知识本体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艳红;家长与教师之间冲突的社会学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邝孔秀;课程知识:一个“成人”的价值检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姚元全;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社会学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6 龙宝新;现代课程知识观演进的流派分析及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志敏;教师评课语言的社会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项晓华;网络课程知识呈现的个性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陈雨亭;隐蔽课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艳;让课程回归学生[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25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325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