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论教学唤醒

发布时间:2018-01-14 22:15

  本文关键词:论教学唤醒 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教学唤醒 注意 动机 生命意识


【摘要】:所有教学都需要唤醒,所有学生不同程度地需要教学唤醒。教学唤醒什么?从生理学角度看,教学唤醒侧重于注意;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学唤醒偏重于动机;从伦理学角度看,教学唤醒着重于学生主体的生命意识、道德人格。"注意"、"动机"、"生命意识"、"道德人格",共同构成教学唤醒。
[Abstract]:All the teaching needs to be aroused , all the students need teaching to wake up to a different degree . What is the awakening of teaching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 teaching wakeup focuses on motivation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 teaching wakeup focuses on the students ' consciousness of life and moral personality . From the ethical point of view , teaching wakeup focuses on the students ' consciousness of life and moral personality .

【作者单位】: 安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教学中,教师最头痛的莫过于学生的纪律问题,轻者交头接耳、昏昏欲睡,重者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这成为诱发学生厌学、造成教学无效、师生缺失教育幸福感的直接原因。任其自然,有失教师的责任;大发雷霆,有失教师的威信。教学唤醒不失为有效选择。“唤:呼叫。唤醒,叫醒。常用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发行部告读者[J];读书;1994年03期

2 蔡春;;个人知识:教育实现“转识成智”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国;;《醒世姻缘传》方俗词语补释[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2 龚兵;梁平;;德性之师·率性之师·真理之师——近代欧洲教育家塑造的三种教师形象及其比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钱文艳;;“问题教学法”与“梯度性提升学生问题能力”——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刘智元;杨勇;;农业推广中以什么样的农民为本[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5 梅养宝;;从教师劳动的特点看教师职业的道德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胡靖;;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学校德育观转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耿兰芳;张志红;;学习态度对英语学习成绩影响的实证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徐金玉;;试论相似论与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9 刘良军;;《汉语大词典》收词拾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10 蒋涛;;《汉语大词典》失收《花间集》中名物词举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玉婷;;论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深化[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张婷婷;;On the Translation of Intertextully-constructed Texts A Case Study——Nian Nu Jiao.Memories of the Past at Red Cliff[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顾月琴;;再寻“孔颜乐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陈焕章;;杜威理论评价中的非此即彼倾向质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殷企平;;柏拉图和卢梭教育思想的异同[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傅资云;;乌申斯基论习惯的道德意义和教育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王兆t,

本文编号:1425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425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6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