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主义的德育观
本文关键词:论后现代主义的德育观 出处:《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后现代主义以对现代主义的反思、批判和否定为基本特征,它拒斥二元对立,消解人类中心主义,对现代道德教育中人与自然的对立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互惠共生的主张。生态德育是后现代主义德育观的新的价值取向。
[Abstract]:Post - modernism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flection , criticism and negation of modernism , which rejects the binary opposition , digestion of human centralism , and makes a ruthless criticism of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modern moral education ,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of harmonious unification of man and nature and mutual benefits .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s a new value orientation of post - modernism moral education .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德育的批判(一)后现代主义及其理论景观“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艺术领域,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20世纪中后期,后现代主义开始向全世界蔓延,并逐渐发展成为20世纪末最具影响的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以对现代性反思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崔景贵;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2期
2 董朝宗;社会网络化趋势下的学校德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3 本刊编辑部;2004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4 闵丽;当代中学生偶像崇拜的后现代特征[J];青年研究;2003年03期
5 崔景贵;后现代道德教育观述评[J];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11期
6 赵小段;后现代教育思潮的超越与挑战——我国学者关于后现代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1期
7 苏崇武;;教师的生命化德育挑战:从小学生课堂举手谈起[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1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彭永春;美国高校多元文化教育演进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孙其华;创新精神培养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吴洪伟;当代中国中小学纪律实践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苏崇武;论商业道德教育在MBA课程的灵魂地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雷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斌;中学网络德育模式建构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向华;克里夫·贝克价值教育理论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洪彬;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学生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冯玉华;后现代伦理观及其道德教育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黄创;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教育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李斌;学校德育的个体化取向[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卓;后现代主义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中“交往”问题的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军;基于后现代语境的师生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孟繁胜;国际视野下教师人性及其发展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Ch.伯格 ,吴芬;艺术的消失:后现代主义争论在美国[J];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07期
2 刘斯翰;;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的现代主义——迟轲教授答客问[J];学术研究;1988年02期
3 叶维廉 ,程巍;跨文化语境中的现代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4 史蒂文·康纳;刘艳秋;;作为历史的现代派和后现代派[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5 F.R.安克斯密特 ,罗筠筠;历史编纂学与后现代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06期
6 R.麦金尼 ,丁信善 ,张立;后现代主义的起源[J];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03期
7 小米;;中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艺术标本——格非长篇小说《敌人》读解[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8 Jr.E.布洛克 ,孔明安;激进解释学批判[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7期
9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美学景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
10 李之鼎;关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的一次学术报告[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汝祉;;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的商榷[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杨乃乔;;从文化冲突到后殖民主义消解[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栾昌大;;世纪末的困惑——跨世纪五大艺术学问题的思考(论纲)[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沈蒲生;张楠;;跨世纪建筑发展展望[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李准;;探讨建筑风格 重视城市美学(稿) 北京市在城市规划方面建筑风格和城市美学问题的汇报[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一)[C];2000年
6 栗华;焦明甲;;新时期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其历史命运[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7 黄浩;;从“第三种批评”到第四种批评——关于“简单批评”的说明[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8 周素卿;;都市地理学的理论光谱与发展趋向:从人文生态学派到后现代主义[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李玉梅;;陈寅恪西北学的后现代主义色彩[A];中华传统文化与新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单向群;;简析后人道主义对人的主体地位的态度[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启能;战后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N];光明日报;2000年
2 朱晖;全球化与后现代[N];社会科学报;2000年
3 张翔;迷失于话语与历史之间的“后现代”[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4 宁逸;跨东西方文化语境的学术阐释[N];文艺报;2000年
5 赵稀方;现代性的追寻与反省[N];学习时报;2000年
6 胡亚敏;詹姆逊: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7 马海良;评陈永国教授《文化的政治阐释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周瓒;女性主义:“真正的我”的经验?[N];中国妇女报;2001年
9 王一川 梁刚;辩证批判与对话[N];光明日报;2001年
10 唐汉;微妙的后现代谋杀[N];科学时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4年
3 陈正伟;后现代法学视角下的ADR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胡长栓;怀疑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李明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高玉平;道德客观性的证明[D];吉林大学;2006年
7 刘子贵;论“两种文化”矛盾与人文精神的构建[D];吉林大学;2006年
8 许苏;基于默会认识论的体悟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董立河;历史与想象[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梁中贤;边缘与中心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瑞;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空间理论述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胡阔;装饰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曹玉玺;试论后现代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中现代媒体的重要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宁晓江;建筑的后现代语境[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5 黄智宇;后现代主义之后产品设计风格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6 赵国繁;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锦;统整课程趋势下的美术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宋新影;重评托马斯·卡莱尔的历史思想[D];山东大学;2005年
9 姚云鹤;VI设计延展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付溢;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现代园林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25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425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