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抑郁焦虑与生活满意度及自我意识的相关性
本文关键词:初中生抑郁焦虑与生活满意度及自我意识的相关性 出处:《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初中学生抑郁和特质焦虑心理症状的检出率,分析心理症状与生活满意度以及自我意识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特质焦虑量表(T-AI)、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合肥市2所中学初一和初二学生4524名进行特质焦虑、抑郁、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的评定,描述抑郁、特质焦虑和自我意识异常的筛查情况,控制社会人口统计学因素后,分析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互关系。结果肯定有抑郁症状的学生占17.9%,特质焦虑检出率为5.3%,自我意识过低的学生比例为29.1%,自我意识过高的检出率为28.6%,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d trait anxiet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awareness. Trait anxiety scale (T-AIN),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MSLSS) and Piers-Harris Children's Self-Awareness scale (Piers-Harris) and the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criteria. The trait anxiety, depression,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consciousness were evaluated in 4 524 students of grade one and grade two in two middle schools in Hefei. The screening conditions of depression, trait anxiety and abnormal self-consciousness were described. After controlling for social and demographic facto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satisfaction, self-awareness and mental health was analyzed. Results students with depression accounted for 17.9 and trait anxiety rate was 5.3%. The proportion of students with low self-awareness was 29.1g, the rate of students with high self-awareness was 28.66.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分类号】:G444
【正文快照】: 青春早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心理问题出现比较多的时期,近年来,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较易受内外因素的影响,自我意识和生活满意度对于心理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出现不良倾向则会对行为、学习和社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陶芳标,张金霞,毛琛,马尔健,高茗,苏普玉,王敏;抑郁、焦虑症状与中学生多种危害健康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02期
2 黄锟,陶芳标,高茗,李光友;中专女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11期
3 苏林雁,罗学荣,张纪水,谢光荣,刘永忠,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全国协作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1期
4 阳德华;初中生自我概念与抑郁、焦虑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9期
5 田丽丽,刘旺;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的初步测试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05期
6 张玉娟,杜亚松,孙惠颖;藏族中学生情绪与自我意识的相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惠梅;李庆鳞;王晓晖;崔玉清;何淑贞;;白血病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及其对父母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年11期
2 王惠梅,陆素琴;功能性遗尿儿童临床特征及其心理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年05期
3 石淑华,周爱琴,方为民,胡修德,吴静;儿童自我意识偏异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年05期
4 赵阳;刘彩霞;袁彩乐;周书懿;;影响学龄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年01期
5 张玉娟,杜亚松,孙惠颖;综合干预对在沪读书藏族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1期
6 安芹;贾晓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我意识的现状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4期
7 张玉娟,杜亚松,孙惠颖;在沪藏族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性别差异[J];上海精神医学;2004年04期
8 王红云,刘纯艳;父母婚姻关系对子女心理行为影响的研究近况[J];护理研究;2005年22期
9 韩凤玲,吴志江,王蔓娜;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自我意识关系的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04年03期
10 兰燕灵,张海燕,徐红兵,李萍;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汉族、瑶族儿童自我意识与生活质量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3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军;;工科院校大学生自我和谐感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晓阳;曾波涛;;生活事件、应对方式、自尊对实习护士健康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首届国际行为医学学术大会暨第九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关明杰;徐能义;李香兰;;包头市蒙古族小学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长虹;对立违抗性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冲动行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TPH2、5-HTTLPR及MAOA基因多态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2 耿耀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冲动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心理干预[D];中南大学;2006年
3 程红艳;儿童在学校中的自由[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严征;农民工子女健康和行为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平;初中生自我概念、考试焦虑及其相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孙丹;四川省南溪县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及短期干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李春莉;合理情绪疗法对提高患者自我概念的随机对照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4 李泳波;蒙汉高中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明珠;菲律宾华语教师对华校学生问题行为认知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龚田波;城市边缘群体青少年自尊、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7 游会泳;初中生心理健康、自我意识与创造性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潘莉莉;青少年的抑郁水平及自杀意念对其情绪Stroop效应和手书特征的影响[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叶海森;长沙城乡中小学生焦虑性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D];中南大学;2007年
10 陈京军;自我参照效应的情绪启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许韶君,夏俊瑞,郑迎军;研究中学男生吸烟与其他危害健康问题的相互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1999年03期
2 陶芳标,高茗,卫国,李莹莹,张金霞,苏普玉;合肥市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因素结构及其人口统计学特征[J];中国学校卫生;2003年06期
3 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许韶君,郑迎军,夏俊瑞;青少年自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1999年03期
4 王秋英;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年05期
5 陶芳标,曾广玉,张洪波,徐勇,许韶君,汪宏珊;中专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及其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校医;1998年01期
6 钞秋玲,郭祖仪,王淑兰;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其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年03期
7 唐慧琴,杜亚松,刘漪,徐韬园,童静娴,戴敏敏,章健华,王运调,唐盛昌,张在舫;寄宿制重点初中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状态与行为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04期
8 杜亚松,童静娴,徐韬园,唐慧琴,刘漪,唐盛昌,王运调,张在舫,戴敏敏,章健华;寄宿制重点高中生家庭环境对自我意识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03期
9 阳德华,王耘,董奇;初中生的抑郁与焦虑:结构与发展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3期
10 张玉娟,杜亚松,孙惠颖;在沪藏族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性别差异[J];上海精神医学;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麻晓慧,修俊亚;我院医学生个性调研[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邓凌,陈本友;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主观时间压力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10期
3 谢钰涵;陈有国;苏丹;杨珍;;重庆市大学生抑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年02期
4 张玉娟;杜亚松;孙惠颖;范娟;程文红;唐慧琴;;在沪就读藏族初中学生情绪和自我意识相关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01期
5 张艺;;职业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魏曙光;张月娟;席明静;张春湘;张娣;;大学生群体中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在应激与抑郁间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3期
7 李双;田录梅;;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抑郁状态调查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张河川;;青少年烟酒滥用与自尊、焦虑、抑郁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6年10期
9 戴兴康;俞爱月;钱锋;许建英;徐雪芳;周振亚;;家庭环境与高考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1期
10 吴泽俊;张洪波;许娟;王君;王坚杰;;女大学生焦虑、抑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少贞;方莹莹;江波;吴永毅;钱采韵;韩杰;吴琪;;阿尔采末氏病的记忆功能分析及其对功能独立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2 侯冬芬;;中医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在心理疾病治疗中的一致性及临床应用[A];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3 罗和春;赵学英;胡庆菊;徐道祥;柴立均;钱瑞琴;;抑郁症的电针合并舒血宁治疗与实验室细胞免疫水平改变的研究[A];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4 徐江涛;宋永斌;郝舒亮;叶华;刘金花;;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抑郁量表评定结果分析[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著汇编[C];2001年
5 龙彬;陈美娟;宋立升;高哲石;;痴呆病人攻击行为与抑郁等相关因素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6 刘珊珊;赵昭;;安装假肢对下肢截肢病人心理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宋成忠;李义召;孙远标;朱世文;;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清彦;刘甲杰;;脑卒中后伴发抑郁症108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许晋川;谢方道;丁关庆;;281例焦虑障碍临床研究[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马宁;李凌江;谭立文;;三种不同情况下强迫症状的临床特点和可能的发生机制[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董丽;中风后抑郁症有哪些表现[N];大众卫生报;2001年
2 副主任医师 曾正斌;中风后警惕抑郁[N];家庭医生报;2003年
3 ;抑郁症治疗药物研究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观察[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5 赵洪伟;老人患失眠 莫忘抑郁症[N];健康报;2005年
6 解宁;抑郁焦虑挑战公共健康[N];经济日报;2005年
7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施慎逊 汤月芬 上海国际妇幼保健院 程利南 漆琨 上海市杨浦区妇幼保健院 杨宇宙 朱志滨;孕、产妇不同时期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研究[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5年
8 章会;母女同患心理病[N];温州日报;2006年
9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科 梁月竹;儿童也会得抑郁症[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薛梅 殷惠军 陈可冀;探索新路径[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吕梅;针刺结合SSRI_s类药物治疗抑郁症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2 申鹏飞;“醒脑开窍”针刺方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基础与临床疗效及治疗机制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4年
3 曲淼;抑郁症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王乔树;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疗效及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王再见;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肠易激样症状的作用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孙静;湖北省随州市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加顺;电针百会、神庭穴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2 李敬波;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李亚员;认知图式、自动思维及应付方式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秀梅;初中生抑郁情绪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金艳;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国强;攻击人格特质与颞肌外感受抑制相关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楼妍;骨肉瘤患者家属压力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8 张媛;ICU患者重症监护经历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任攀;意象对话技术对戒毒人员的心理干预效果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李菲;高校中年女教师家庭关系与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35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435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