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2018-01-17 20:13

  本文关键词: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梁漱溟 乡村教育思想 新农村建设


【摘要】: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处在动荡不安之中,特别是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尤为突出,从扭转日趋衰微的国势的愿望出发,梁漱溟对近代中国社会改造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并提出了较为合理的主张。这些主张集中到乡村教育改革这一焦点问题上,进而兴起了轰轰烈烈的乡村教育运动,并形成了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本文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内容、影响、局限性及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第一章阐述了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在20世纪面临着社会动荡,出现了乡村危机。其次,梁漱溟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文化、伦理意义上的解读。第三,西方的现代教育在中国农村受到挫折。这主要根源于两种不同教育制度的社会文化背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第四,梁漱溟个人的抱负、理想和人格也是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章阐述了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理论从萌芽到发展,直至完善的过程,自始至终贯穿在实践活动中。这包括梁漱溟乡村教育的对象与机构、目的与功能、内容与方法等。 第三章阐述了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影响非常广泛,不仅对教育理论的改革有影响,同时对当时的国内的政治也产生了影响。另外,梁漱溟教育思想还有着无法克服的局限,这主要体现在其改良主义的思想本质已无法回应当时中国的时代要求,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得以实践却选错了依靠力量,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缺乏对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深刻分析等等。 第四章阐述了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启示。目前我国农村尤其是农村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师资水平差、地区发展不平衡、教学内容与农村实际脱节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另外,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其对农村的全面改革和民主建设同样有一定的启发。
[Abstract]:In 20th century, the Chinese societ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year was faced wi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oubles, and was in turmoil, especially in the countryside, especially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problems, from the desire to reverse the declining situation of the country. Liang Shuming deeply explored and pondered the social reform of modern China, and put forward more reasonable propositions, which focused on the focus of rural education reform. Then there is a vigorous rural education move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Liang Shuming's rural education thought. The limitations and enlightenme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 contemporary China are expounded and analyzed. The first chapter expounds the causes of Liang Shuming's rural education thought. This mainly has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first, China was faced with social unrest in 20th century, there was a rural crisis. Liang Shuming made a cultural and ethic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political and social problems. Modern education in the West has suffered setbacks in China's rural areas. This is mainly due to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the two different educational systems. 4th, Liang Shuming's personal ambition. Ideal and personality are also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Liang Shuming's rural education thought. The second chapter expounds the concrete content of Liang Shuming's rural education thought.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rural education thought of Liang Shuming is its strong practicality. This theory is from the bu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even to the process of perfection. This includes the objects and institutions, purposes and functions,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Liang Shuming's rural education. The third chapter expounds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of Liang Shuming's rural education thoughts. The rural education thoughts of Liang Shuming have a wide range of influence, not only o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d an impact on the domestic politics at that time. In addition, Liang Shuming's educational thought had some limitations that could not be overcome, which wa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act that the essence of his reformist thought could no longer respond to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in China at that time. Liang Shuming's thought of rural education was put into practice but he chose to rely on the power wrong. The thought of rural education itself also had some problems, lacking the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China's rural areas and peasants, etc. Chapter 4th expounds the enlightenment of Liang Shuming's rural educa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rural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rural areas, such as poor teachers and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out of touch with the rural reality and so on. These problems can be drawn useful inspiration from Liang Shuming's rural education thought. In addition, Liang Shuming's rural education thought is a thought system with rich connotation. It also has certain inspiration to the rural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the democratic construction.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C912.82;G40-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耀武;;梁漱溟新儒学文化观的形成与乡村教育思想的演进[J];民办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2 白宗新;;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与新农村建设[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12期

3 张学博;尹娟;;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4 翟广顺;;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基础比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崔玉婷;;异源同流 和而不同——梁漱溟、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1期

6 王果;刘冰;;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当代价值[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周逸先;宋恩荣;;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上海教育;2009年Z2期

8 张岱年;;悼念梁漱溟先生[J];东岳论丛;1989年02期

9 杨孝容;梁漱溟人生哲学的佛教特色[J];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10 李兴濂;;吾爱梁漱溟[J];同舟共进;200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玉婷;;梁漱溟、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比较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李仲明;;为团结抗战奔走呼吁——试论抗战时期的梁漱溟[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长林;;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与精神危机的救治[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龙珊;;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别必亮;郑明鹏;;论梁漱溟的农村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顾红亮;;梁漱溟的礼俗观与儒家生活方式整顿[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郑剑虹;黄希庭;张进辅;;梁漱溟人格的心理传记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8 唐长河;;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孙崇文;;理想与实践:乡村教育运动中的陶行知和梁漱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刘长林;;儒家人生哲学的意蕴及其现代价值——梁漱溟的阐释及启示[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敏兰;透过梁漱溟的眼看那些“风流人物”[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马军;梁漱溟婚姻中的两个小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王士美;读《梁漱溟与毛泽东》[N];吉林日报;2000年

4 郑碧强;梁漱溟的佛教因缘[N];中国民族报;2005年

5 陈鹏鸣;一部全面展示梁漱溟心路历程的传记[N];光明日报;2002年

6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王宗昱;梁漱溟的读书和做人[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8年

7 梁培宽 口述 王洪波 整理;情可无言喻 功过任人说[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梁漱溟东西方文化比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9 杨吉生;梁漱溟的养生之道[N];保健时报;2008年

10 郭蒸晨;梁漱溟与毛泽东交往索源[N];人民政协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祥林;梁漱溟乡村建设伦理思想与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廖济忠;梁漱溟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刘旺华;“国家—社会”视野下的梁漱溟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王光;论梁漱溟的民主思想及其发展[D];吉林大学;2012年

5 周良发;梁漱溟历史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6 石培玲;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农村社会现代化思想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奇娟;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8 周朗生;寻求秩序[D];吉林大学;2006年

9 王珍喜;文明冲突视野下的伦理社会[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刘黎红;“调和论”与文化改造的理论和实践[D];南开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丽颖;梁漱溟文化与社会秩序思想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佟玲玲;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唐莉;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邵艳;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5 张耀武;文化选择与教育现代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夏明君;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对于当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D];湖南大学;2009年

7 胡丽蓉;梁漱溟礼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伟;论梁漱溟的乡村秩序观[D];湘潭大学;2004年

9 邵长虎;梁漱溟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D];华侨大学;2004年

10 林白;论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D];内蒙古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377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4377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5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