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清末民国工商团体创建新式学堂的实践及特点

发布时间:2018-02-02 05:40

  本文关键词: 清末民初 工商团体 新式学堂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20世纪上半叶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商人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清末商会成立后,形成了以商会为中心的工商团体网络,商会在自身创建新式学堂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和支持同业团体、旅外商帮等工商团体参与兴学活动,清末民国时期的工商团体创办了数量可观的新式学堂,并呈现出鲜明特点。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force in promoting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in 20th century, businessme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amber of Commerc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t formed a network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organizations centered on chambers of commerce. At the same time, the Chamber of Commerce actively encouraged and supported the business groups such as the same industry and commerce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Foreign Trade Gang, to take part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chool.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organizations establishe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new schools. And presents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分类号】:G529
【正文快照】: 工业化和现代化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是这一使命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柱。叱咤风云于20世纪上半叶的商人及其团体对此有着切身体会,并做出突出贡献。然而,长期以来,教育包括教育史和职业教育将研究视角聚焦在教育家的思想主张和实践活动,以至于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周萍,金其桢;私立江南大学的办学特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2 谢俊美;西方开埠宁波的历史回顾和宁波帮的形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邱国盛;从国家让渡到民间介入——同乡组织与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魏文享;近代工商同业公会研究之现状与展望[J];近代史研究;2003年02期

5 朱英;中国传统行会在近代的发展演变[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6 彭南生;论近代中国行业组织制度功能的转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7 朱英;中国行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历史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德恩;职员阶层的兴起[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魏文享;民国时期的工商同业公会研究(1918—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忠;商会与中国近代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4 李柏槐;民国时期成都工商同业公会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邱国盛;现代化与中国大城市外来人口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汪华;近代上海社会保障研究(1927-1937)[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艾萍;变俗与变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叶宗宝;一九二九:同乡与赈灾[D];复旦大学;2007年

9 宋伦;明清时期山陕会馆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程二奇;近代中国行业组织的历史变迁[D];郑州大学;2004年

2 刘雪芹;近代上海的瘟疫和社会[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3 郑卫荣;绅商与近代区域社会的变迁[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岸冰;民国时期上海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治[D];东华大学;2006年

5 谢忠强;慈善与上海社会[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蔡亮;近代闸北的苏北人(1900—1949)[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任冉冉;上海社会体育研究(1912-1937)[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齐现厂;近代山东移民的空间位移与职业流向(1912—1937年)[D];苏州大学;2007年

9 郭雨;平民的狂欢[D];苏州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骊天;;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历史反思[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2 陈胜;;乡绅日记中的清末教育变革——基于士人心态的考察[J];吕梁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余九林;;辛亥革命时期教育近代化的演进与改良[J];世纪桥;2011年11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艳玲;;清末民初教育转型中的冀州新式学校[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2 关景媛;;清末民初淑女教育的断裂与传承[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3 余波;徐仲林;;清末民初教育转型时期我国课堂教学特点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杨齐福;;清末民初新教育发展缺失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杨思信;;“教育和宗教分离”思想输入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郝锦花;;清末民初乡村精英离乡的“新学”教育原因浅析[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陈剑华;;清末民初法政学堂之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岳谦厚;张玮;;清末民初中国留学教育的多元取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9 陈丽;;清末民初乡村教育落后的原因及启示[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琦;;试析留日学人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海南日报记者 于伟慧 特约记者 许环峰;清末民初海南船王黄学校[N];海南日报;2010年

2 赵艳玲;清末民初教育转型中的冀州新式学校(一)[N];衡水日报;2011年

3 李贵彬;清末民初鄂伦春民族的新式教育[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英国;至清至静 至纯至性[N];黄冈日报;2010年

5 赵艳玲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清末民初教育转型中的冀州新式学校(二)[N];衡水日报;2011年

6 王鹏;清末民初幼童留美与清华学堂的创办[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叶莎莎 鲍道苏 高耀彬;政府主导填平农村教育深谷[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金浪;暗流汹涌:晚清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供稿 省委宣传部 省教育厅 执笔 邹继红 陈宏 刘颖;托起明天的太阳[N];湖南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梁易辉;授业解惑[N];绍兴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小鸥;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启蒙诉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郝锦花;新旧之间[D];山西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艳;清末民初双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沈萍霞;清末民初的留美教育与中国教育近代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孙辉;清末民初湖南留学运动探析(1898-1924)[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燕玲;清末民初留美生从政现象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路宁;课程政策中的课程权力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6 邢瑞;清末民初陕北留学生研究[D];延安大学;2009年

7 贾国静;清末民初私塾改良述论[D];四川大学;2002年

8 吴敏霞;清末民初教育转型弊端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捧莲;清末民初美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新颖;清末与民国时期留学教育政策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837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4837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c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