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听课、评课确具针对性
本文关键词: 老教师 评课 针对性 教学与管理 学生评价 新教师 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理论 学习活动 出处:《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6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学与管理的关系颇为微妙。本来,教育(育人)、教学与管理是三位一体的。但在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条件下,三者产生了分离的可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常常被分离、甚至相互冲突。在教学理论,过去我们一般也因此将教学与管理视作分离度较大的两个环节、两桩事情,认为它们各有各的职能。然而,过于强调它们各自的职能,却给教师造成了两者各施其政的观念。这样,既束缚了"教学"--如许多教师认为,教学就是内容讲授;又贬低了"管理"--如许多教师认为,课堂管理就是维持纪律。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观的趋势。本期"视点",我们从"教师工作方式的改进"、"'新知识观'带来的变革"、"听课、评课的改革"和"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等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课堂教学管理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is rather subtle. Originally, education (education,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is trinity, but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onditions of class teaching system, the three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separation. In the actual classroom teaching is often separated, or even conflicting. In the teaching theory, we generally regard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as two separate links, two things. However,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ir respective functions has given teachers the idea that the two should govern their own affairs. In this way, "teaching"-as many teachers believe-has been bound. Teaching is content teaching; Also belittling "management"-for example, many teachers believe that classroom management is to maintain discipline. This situation has changed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many problems of classroom teaching management from two aspect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such as "the change of 'new knowledge view'", "the reform of listening to class, the reform of evaluating class" and "the overall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process".
【作者单位】: 泉州市丰泽区教师进修学校
【分类号】:G424.21
【正文快照】: “听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明文规定了教师每学期必须完成的听课次数,并依此对教师进行严格的考核。但结果往往是学校和教师都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对于学校来说,虽然教师的听课次数都达到了要求,但听课的效果却没有得到真实的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白茹;;让听课、评课确具针对性[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年01期
2 宋宝玉;;新教师成长的第一步[J];中国教师;2011年S1期
3 ;抓好新教师培养是一件带有战略性的大事[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2年02期
4 ;我P是怎样培养新教师的[J];历史教学;1960年01期
5 涤生;;适度才是关键——学生评价教师之辨析[J];教育;2009年13期
6 王淑一;王红岩;;充分发挥“三课”的培训作用[J];教书育人;2007年32期
7 郑蓉;;幼儿园教师入职初期“关键人物”的影响[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年10期
8 胡伊淇;;师徒结对:“师傅”专业成长的新途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年12期
9 王小明;图式与教师的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06期
10 唐伟华;;转岗教师的心态管理[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国清;;对师徒帮带的看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2 王健;;精心帮带 全面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3 俞雅萍;;课堂教学——1个永恒的话题[A];2007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缪亚华;;师徒携手、互帮互学、教学相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5 姜成;张金玲;;采取活动促进,提高教师校本教研能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6 全建华;;“师徒帮带”随想[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7 林荫;;眼勤嘴勤心勤手勤[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8 窦步云;;课堂,永远为学生而选择[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9 王凯;;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教师任务的变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年
10 宋晓军;;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给新教师成长支招[N];天津教育报;2007年
2 林保健;我们的课堂,我们怎样做主?[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江苏省吴江市南麻中学副校长 严卫林;“师徒结对”与“同行是冤家”[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西丰县教师进修学校 李春兰;新教师如何适应角色的转换[N];铁岭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李茂;让新教师尽早上路[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6 ;如何帮助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N];中国教师报;2005年
7 李保伟;“秋实”对“春草”的期盼[N];天津教育报;2007年
8 况晨光;新教师如何适应工作岗位[N];宜春日报;2005年
9 江苏省泰州市口岸中学 周海林;吸出门道与评到点上需要理念更新[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李本禄 张素梅;新教师听课听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莉;《伤寒论》中英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与比较[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王忠厚;从混沌走向协同: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境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凯;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迪;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范铭;中小学课堂教学中“非期待答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邱红松;初中几何课堂教学过程重构与视频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树培;珍视不可测量之物[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周文叶;学生表现性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杨玉东;“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雪梅;大学新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特点个案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吴君;以评课促进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3 马永全;新疆中小学新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己生;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露君;中美高校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徐吉祥;中学化学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源;小学新教师职业人际适应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潘岳祥;新教师入职教育的模式构想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志宏;上海市幼儿园新教师入职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施s,
本文编号:1487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487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