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大学生过去时间洞察力的理论构想

发布时间:2018-02-04 05:05

  本文关键词: 时间 时间洞察力 过去时间洞察力 出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过去时间洞察力是个体对过去时间的认知、情绪体验和行动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研究过去时间洞察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对过去时间洞察力概念界定和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和开放式问卷调查,提出大学生过去时间洞察力的理论维度结构的初步构想:大学生过去时间洞察力是一个3维度(过去时间认知、过去情绪体验、过去行动)、11因素(过去时间价值评价、过去时间压力评价、过去时间管理评价、沉湎过去、反思过去、正面过去、负面过去、行动目标性、行动计划性、行动守时性、目标合适性)的结构模型。
[Abstract]:The perspective of past time is the relatively stabl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individual's cognition,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action of past tim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ast tim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past time perspective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previous studie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an open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preliminary conception of the theoretical dimension struc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past time perspective: college students' past time perspective is a three dimension (past time cognition, past emotional experience, past action). 11 factors (past time value evaluation, past time stress evaluation, past time management evaluation, indulging in the past, reflection of the past, positive past, negative past, action goal, action planning, action punctuality. Objective suitability).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少年时间洞察力研究”(06CZX024) 西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大学生时间洞察力研究”(SWUB2006037)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基于个体主观体验时间的历程,可以把心理时间划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基本的时间框架。人们对这三个框架的认知、体验和行动(或行动倾向)蕴含了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的内涵[1]。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个体都来自过去,个人过去的历史、经历、体验及对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吕厚超,黄希庭;青年学生时间洞察力结构的初步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吕厚超,黄希庭;时间洞察力的概念及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3 吕厚超,黄希庭;时间洞察力的心理结构、特征及研究焦点[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4 吕厚超,黄希庭;时间洞察力的理论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5 王卫红;成人时间透视心理结构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祚山,尹华站;时间心理学的研究进展综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2 贾玉婷;;时间与管理[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吕厚超,黄希庭;青年学生时间洞察力结构的初步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杨炳钧;作为人格维度的时间洞察力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5 吕厚超,黄希庭;时间洞察力的心理结构、特征及研究焦点[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6 吕厚超,黄希庭;时间洞察力的概念及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7 陈永进,黄希庭;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目标作用[J];心理科学;2005年05期

8 黄希庭,张志杰,凤四海,郭秀艳,吕厚超,陈莹;时间心理学的新探索[J];心理科学;2005年06期

9 吕厚超,黄希庭;时间洞察力的理论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其争;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谈加林;时间洞察力中时间认知与体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勇;汉语会话中话轮转换的时间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尹华站;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互联网使用条件下的时间记忆特点[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宋艳春;年龄和认知方式对前瞻记忆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春燕;时间距离对未来事件解释水平的影响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覃开意;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学业自我效能、成就目标及学习策略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林艳艳;中学生时间洞察力及与成就关联特征关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7 仇刚;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体质健康递增效度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忠宇;大学生时间洞察力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郭清海;瑞邦机械客户售后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及其对策[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10 张甜;活动设定时间距离的解释水平效应[D];西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登峰,崔红;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理论和实证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吕厚超,黄希庭;青年学生时间洞察力结构的初步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黄希庭,孙承惠,胡维芳;过去时间的心理结构[J];心理科学;1998年01期

4 郑涌,黄希庭;自我同一性状态对时间透视体验的结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1998年03期

5 吕厚超,黄希庭;时间洞察力的概念及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6 黄希庭,郑涌;时间透视的自我整合:I.心理结构方式的投射测验[J];心理学报;2000年01期

7 黄希庭;未来时间的心理结构[J];心理学报;1994年02期

8 吕厚超;关于时间透视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1999年03期

9 黄希庭;时距信息加工的认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10 王卫红;成人时间透视心理结构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荣先;;大学生就诊心理特征及应对措施[J];大众心理学;2003年12期

2 齐原;;大学生情绪调节的现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3 高燕;赵乃迪;苏展;;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J];大众心理学;2009年02期

4 谢彦彦;;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初探[J];才智;2011年17期

5 郭瞻予;;大学生自主性研究历史与现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郭中然;;大学新生的心理调适[J];大众心理学;2003年11期

7 朱博;;浅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卫生及心理健康的因素[J];才智;2011年23期

8 张小丽;;大学生焦虑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7期

9 罗晴;樊珂;;大学生自尊水平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苏丽;;大学生挫折心理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希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2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迟立忠;周湘文;;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整体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丁秀玲;韩力争;冯玉州;;大学生的人格描述与心理健康教育[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6 江雅;黄希庭;;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和焦虑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杨心德;蔡李平;张莉;;大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压力指数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闫琼;王有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韩红艳;;大学生网络交往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柳春香;;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桑红;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常用办法[N];四平日报;2006年

2 周慧虹;就业大学生别被心理不适应难倒[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N];光明日报;2006年

4 记者 苏雁邋通讯员 陆炜;专家呼吁尽快拆除心理“一米线”[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朱伟光邋通讯员 张世英;关注大学生抗挫折教育[N];光明日报;2008年

6 实习生 周晨昕 记者 姜澎;两个好消息 不要一块说[N];文汇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杨岩泽 实习生 白宇飞;众多压力困扰高校学子[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张杭;“6·25”大学生杀人事件心理调查[N];北京科技报;2005年

9 李舒蕊;“三个和尚”为何没水喝[N];大众科技报;2006年

10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执笔 柯狄祖;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质[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5 李力红;大学生言语、表象认知风格个体在记忆系统中信息表征偏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马嵘;不同运动方式和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高宏杰;15FQ~+量表中文版的修订及初步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9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张爱宁;观影疗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胡凛;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心理预防和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高迎浩;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4 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6 杨雪龙;大学生自杀风险因素评估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石晓勇;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杨琳娜;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9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10 杨仕进;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894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4894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9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