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抑郁状态下认知功能的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抑郁症状 切入点:认知功能 出处:《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高校学生抑郁状态下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方法在考试前1周、考试后6周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抑郁状态筛查,2次SDS评分50分者为反复抑郁状态组(A组),在1次SDS评分50和2次SDS评分50的学生中随机抽取与A组相同数量者分别纳入抑郁状态组(B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划消测验和《临床记忆量表》(甲套)测查3组的认知情况。结果考试前1周、考试后6周抑郁状态检出率分别为24.63%(118/479)、15.43%(75/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纳入A组者31人。在划消测验中,与对照组相比,A组和B组反应时间延长和漏划数增加,A组正确数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记忆量表》测验中,A组和B组的记忆商、联想学习、图像自由回忆、A组的人像特点回忆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指向学习、无意义图形再认得分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校学生考试前抑郁状态比率高于平时,抑郁状态下的学生存在注意力和记忆功能减低。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with depression. At 6 weeks after the examination, 500 college students were screened for depression status by 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s). The patients with twice SDS score 50 times were in group A with repeated depression status. The students with 1 SDS score 50 times and 2 SDS scores 50 times were followed by the students in group A. The same number of subjects in group A were included in group B (depression group)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 (control group). The cognitive status of the three groups was measured by elimination test and clinical memory scale (A set). Results one week before the examination,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At 6 weeks after the examination, the detectable rate of depression was 24.63% and 15.43%,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31 patients in group A could be included in the elimination tes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prolongation of reaction time and the number of missing marks in group A and B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scores of memory quotient, associative learning and image free recall in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core of recognition of meaningless figure and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the rate of dep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before examina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time, and the students in depression state have lower attention and memory fun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民航大学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心理教研室 天津市环湖医院心理科 中国民航大学医院 中国民航大学医院
【分类号】:G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马慧,严进,王志红,刘涛生,罗跃嘉;大学生考试应激源下焦虑、抑郁情绪的状态调查[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高海燕,门伯媛,殷妍,师会芳,肖敏逍,徐明章,翁小融;某高校大学生抑郁状况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2005年03期
3 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许韶君,郑迎军,夏俊瑞;青少年自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1999年03期
4 萧文泽;周辉;夏阳;袁晶;严青;;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琼;付颖利;冯佳;谢冰;寇长贵;于雅琴;;5-羟色胺1A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自杀关联性的Meta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6期
2 张荣华;;上饶师范学院学生抑郁状况调查[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丁建飞;朱慧;何成森;;某医学院校学生考试焦虑成因及应对[J];才智;2009年16期
4 廖全明;陈小琴;;师范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孙莉;陈英杰;刘超;邹云;;益智仁对束缚应激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损伤的影响[J];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6 孙莉;解霞;刘超;王辉;;益智仁对束缚应激致大鼠海马神经元NMDA受体亚基NR2B表达的调节作用[J];大连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7 姜宏;王志红;严进;刘涛生;;考试应激对不同特质焦虑者注意稳定性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8 许同海,孙权科;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20期
9 李双;;大学生的自尊、抑郁特点及其关系[J];德州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周鄂生;Qin Ping;杨旭;曹毅;王昆;周砚青;;中国大学生抑郁症和自杀行为的研究进展[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建军;;自杀,一个都太多——我国青少年自杀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季成叶;马军;陶芳标;余小鸣;;儿少卫生学研究[A];2009-201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邹涛;大学生抑郁易感性—应激模型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2 宋剑锋;湖北省城乡居民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利;英语四级考试焦虑大学生箱庭作品特征及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雯雯;自杀意念高中生的自我认知特征[D];河南大学;2011年
3 张ul;考试应激对临床专业医学生SIgA、Cor的影响及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周甄会;女大学生抑郁与抑郁体验人格的关系[D];中南大学;2011年
5 熊晓玲;湖南省实习护生虐待及其与焦虑抑郁的关系调查[D];中南大学;2011年
6 陈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测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胡晓远;新疆伊宁市、喀什市16~25岁青年规避艾滋病相关危险因素的生活技能调查[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8 谢海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生活技能训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林琴;大学生危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10 石文娟;广州大学生自杀意念和尝试自杀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鸣岐;论大学生抑郁情绪的调节[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2 谢爱武;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4年01期
3 段若荧;师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4 邱育平,桂曼今;自杀意念少女3394例心理健康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7年01期
5 刘华清;张培琰;尚岚;杨甫德;;中国与西方国家青年自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1995年04期
6 党卫民,黄悦勤,刘肇瑞,李淑然;SARS流行期间北京三所高校学生焦虑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04期
7 张月娟,冯凤莲,刘丽梅;抑郁与非抑郁大学生社会支持结构及满意度的差异[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2期
8 俞凤,韦俊荣,孙玉东;青年人自杀行为的中西方对比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6年02期
9 李旭丰,,李秀玲;747例青少年服药自杀的心理因素初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4年01期
10 刘宇宁,金月兰;大学生抑郁情绪及相关因素的初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艳燕;管静娟;李三缘;;大学生抑郁症浅析[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通拉嘎;;大学生抑郁症的成因调查及预防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年03期
3 郭蓉;;大学生抑郁症的心理音乐治疗[J];教育评论;2007年05期
4 周汉鸣;蔡旷;;浅论大学生抑郁症的成因与预防[J];传承;2010年06期
5 李建章;侯丽萍;;应用康复运动处方治疗大学生抑郁症的实验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年06期
6 周平艳;;国内外抑郁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03期
7 朱晓静;;当代大学生抑郁成因分析及其预防[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周观兵;傅凌海;;人际心理治疗在大学生抑郁情绪中的应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汤芙蓉;张大均;刘衍玲;;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03期
10 吴善玉;赵红姬;;大学生生活应激与抑郁症状、自杀意念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言梅;;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背景因素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汪浩;李洁;;跳绳锻炼对大学生情绪、睡眠健康的干预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周巧;;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陈美娟;丁宇杰;宋立升;谢帆;吴海苏;;预后不良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研究[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李继锋;;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及P-Tau蛋白表达的研究[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6 吴方萍;;老年帕金森病患者事件相关电位和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金圭星;谭莉;贾品;刘艳菊;安翠霞;王学义;;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董玲;王学义;安翠霞;许顺江;宋美;于鲁璐;王岚;贾海玲;韩克艳;赵晓川;;MMSE在认知功能障碍中的筛查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叶繁;武庆平;姚尚龙;;血管性危险因素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A];第十五次长江流域麻醉学学术年会暨2010年中南六省麻醉学学术年会暨2010年湖北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鲁妮;吴辉丽;邹海强;王雪妮;常铉;凌冰;徐武华;;广州军区离休军人认知功能障碍与高血压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志功;哪些人易患抑郁症[N];民族医药报;2007年
2 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 陈福新;抑郁症病人要注重“三期”治疗[N];大众卫生报;2007年
3 健康时报记者 何佳颐;知“郁”才能治愈[N];健康时报;2005年
4 刘京徽;我国20%儿童出现抑郁症状 专家说父母影响是主要原因[N];中国妇女报;2004年
5 张献怀;抑郁影响每个人[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记者 涂端玉、武志红、彭俊杰 实习生 李建华 通讯员 于瑞丽、姜美俊、伍展虹 ;我国六成抑郁症患者从未就医[N];广州日报;2005年
7 ;家有“抑郁症” 你该怎么办?[N];哈尔滨日报;2005年
8 梁月竹;儿童也会患抑郁症[N];健康报;2006年
9 王冠瑛;抑郁症困扰多少“正常人”[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10 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 王润华;消化道疾病常与抑郁症为伍[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莹华;大学生抑郁症的认知加工脑机制及干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胡华;抑郁症动物模型与脑血管因素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常翼;抑郁症视觉前注意加工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4 从恩朝;儿童期性侵犯与女性抑郁症的风险关联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张江华;大学生抑郁人际高风险—应激模型实证研究—多时段追踪和抑郁症患者大脑灰质密度的VBM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6 刘宇;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状患者中西医结合社区干预效果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冯正直;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9 吴辉;辽宁省医护人员中职业紧张反应、职业紧张源及抑郁症状关系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10 刘晓华;抑郁症遗传模式及其与CREB1、BDNF基因的关联和表达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晔;首发与复发性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比较[D];中南大学;2007年
2 谢言梅;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背景因素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7年
3 周巧;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何晓飞;大学生情绪调节、自动思维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卢会醒;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身体活动现状及抑郁状况调查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6 汤万杰;绘画审美治疗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杨铭哲;抑郁症及其认知功能障碍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D];广州医学院;2009年
8 武钟毅;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年龄特点的析因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9 万媛媛;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7年
10 林芳;脑电近似熵分析在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中的评估作用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85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585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