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主体间性:现代师生和谐关系的基本价值

发布时间:2018-03-09 01:03

  本文选题:主体间性 切入点:师生关系 出处:《理论导刊》2007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主体间性是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是教育活动中的本体关系,应在现代师生关系中得到最明显的呈现,主体间性所表现出来的交互性、理解性、共生性、平等性,为师生关系分析提供了基本的价值维度,将主体间性作为师生关系的基本价值有利于推动师生关系的超越性的变革。
[Abstract]:Intersubjectivity is the value pursuit of modern education and the Noumenon relation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t should be presented most obviously in the moder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 intersubjectivity is interactivity, understanding, symbiosis and equality. It provides a basic value dimension for the analysis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aking inter-subjectivity as the basic valu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transcendental chang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作者单位】: 榆林学院 榆林学院
【基金】: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号:05K007Z)
【分类号】:G4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宁虹,钟亚妮;现象学教育学探析[J];教育研究;2002年08期

2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的建构[J];教育探索;2004年01期

3 王凡录;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昌华;;教学中个体差异性平等的内涵及实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梁占歌;张振华;;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姜智慧;;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多元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于师号;;基于角色转换的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刘旭东;论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郜跃辉;;论校长与教师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及对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叶增编;;教学范式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钱民辉;;略论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钟家莲,叶新源;论信息文明对人文教育的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饶耀平;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董东华;;“培优辅差”的内涵及其实现[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南卷)[C];2012年

2 鲍金小;扎木苏;;“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5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蒋开君;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燕玉铎;我国高等教育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迪;试论情境型试卷——高考语文试卷的实用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登科;非线性学习策略下基于ASP.NET教学平台的设计和开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倪萍;高中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维铭;对话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D];苏州大学;2010年

5 曹强;中师美术教学中因材施教理念下的分层次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庆敖;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琳;校训在学校文化特色塑造中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白永雷;大学生身体自尊、人际信任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于欢;高中语文课堂师生冲突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冯香;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翠红;;主体间师生关系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胡胜霞;;师生间关系的转变:从主客体到主体间性[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1期

3 张成涛;;主体间性:职业教育师生关系的应然转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19期

4 蔺艳娥;;主体间性视角下现代远程教育师生关系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1年05期

5 冯晓霞;;主体间性:一种新型的师生交往关系[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吴利敏;;高校新型的师生关系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年11期

7 肖尔盾;金长伟;;论体育教学师生关系中的主体间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12期

8 孙茂华;董晓波;;知识经济时代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维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1期

9 吴利敏;;高校师生之间的理解对话与主体间性探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6期

10 秦玉明;;主体间性视角下的网络教学过程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年2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媛媛;樊晶;;试述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2 张春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与思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3 张颖;;用赏识托起学生飞翔的翅膀[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4 何彩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孙玉民;;“交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孙丽娜;;坚持“三多三少”教育理念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7 张秀梅;;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8 王茜;陈会昌;;师生关系对小学一年级同伴关系影响的追踪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权江红;伍新春;;教师效能系统训练对师生关系以及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杨惠仙;;把握四个重点环节 做好班主任工作[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彦林;太远太近与恰到好处[N];济宁日报;2008年

2 九江县一中 谢翔;如何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N];九江日报;2009年

3 双滦区河北承德实验中学校长 李振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N];承德日报;2009年

4 红安四中 耿协金 曾建新;打造良好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N];黄冈日报;2010年

5 山大华特卧龙学校西校区初中部 刘富强 国树锋;素质教育中要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N];学知报;2010年

6 黄山中心小学 杨进;老师,朋友[N];徐州日报;2008年

7 南华县职业高级中学 李秀萍;浅谈构建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8 姚娜;转差教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N];锦州日报;2010年

9 徐平 辽宁大学副校长;从教学入手重建大学师生“从游”关系[N];中国教育报;2011年

10 龙玫;师生关系期待互信平等[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辛鹏;当代中国高校师生关系冲突的文化透视[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晓东;多维视野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形态考辨[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王胜利;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6 何林;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何小忠;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教育[D];苏州大学;2005年

8 蔡苔芬;教育与温馨家庭的营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孔祥田;经验、民主与生活[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10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小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2 唐新发;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和意义生成[D];厦门大学;2002年

3 梁琦;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香兰;论网络社会师生关系的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蒋天策;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方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纪玮玮;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江平;试论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煜;论民主式师生关系与学生个性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苏静;走向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D];河南大学;2004年

10 徐建平;主体间性德育理论与实践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863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5863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6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