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新进展
本文选题:教师职业倦怠 切入点:起因 出处:《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包括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三个方面。教师职业倦怠的起因很多,除个人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超量工作、缺乏调节、缺乏奖赏、人际关系障碍、公平缺失和价值冲突等,研究者认为教会教师应对倦怠的策略是缓解倦怠的有效方法。
[Abstract]:Teachers' job burnout is a kind of exhausted state experienced by teachers because of long working hours, too much workload, too much work intensity, including emotional exhaustion, dehumanization, etc.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eachers' job burnout. In addition to personal factors, more important ar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cluding overwork, lack of adjustment, lack of rewards, interpersonal barriers, lack of fairness and conflict of values. The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teaching teachers to cope with burnout strategi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lleviate burnout.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编号:DBA060091 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060461
【分类号】:G4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德威;刘品;;《游泳运动员创伤的原因、治疗和预防》[J];体育博览;1980年03期
2 李德尧;;“?”如何解答[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3 沈泽元;;《小猫力擒老鼠》评析[J];中学语文;1981年01期
4 支玉恒;;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J];天津教育;1982年01期
5 杨琦;;谈几种文体思路的基本规律[J];天津教育;1982年11期
6 A. C. 艾齐科维奇;夏伯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原始范畴”问题的讨论[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2年02期
7 刘军;黄苏亚;;生炉子[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01期
8 高孝鑫;;儿子和父亲(作文试卷选·上海)[J];语文教学通讯;1982年10期
9 杨琦;;再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思路[J];天津教育;1983年05期
10 顾效荣;;清代设置驻藏大臣简述[J];西藏研究;198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维良;马庆霞;;教师职业倦怠及其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黄成;;教师职业承诺对教师压力与教师倦怠的调节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杨文兵;;运用心理训练,降低教师职业倦怠[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李金恒;;物流金融的学科研究[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戴正贤;陈静;;浅谈海啸[A];海浪海啸与实用航海技术[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山东青岛十一中心理咨询室 王国香 管冠生;师者:无权懈怠[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薄祥申;警惕:教师职业倦怠[N];中国教师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胥茜;教育是有理想者的事业[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冰;上海市大、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樊立辉;论教育学视域中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D];河南大学;2005年
3 沈翰;教师职业倦怠[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赵春阳;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晓英;北华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戴丽丽;城市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林艳花;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8 陈策;农村普通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长流;“五反”运动的原因及其影响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15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615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