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的地位之争
本文选题:知识 切入点:符号 出处:《教育学报》2007年05期
【摘要】:知识本身的重要性决定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居于核心地位。然而由于对真正的"知识"和考试中的"符号"两个概念的混淆,导致了新课改对知识教育的激烈批判。"三维目标"的提法未认清"知识"、"过程"与"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客观上知识地位的下降,因此无法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基础教育改革只有保证了知识的核心地位,才能够取得成效。
[Abstract]:The importance of knowledge itself determines that knowledge should be at the core of classroom teaching. However, due to the confusion between the real concept of "knowledge" and the concept of "symbol" in the examination, This has led to the fierce criticism of knowledge education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formul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goal" fails to recogniz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knowledge", "process" and "emotion", which results in the decline of the status of knowledge objectively. Therefore, the problems in classroom teaching can not be solved. The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can only ensure the core position of knowledg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策三;;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J];教育学报;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聂小明;浅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Z1期
4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马征杰;大学生思想品德定量评价体系设计与程序[J];安康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8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杨玉宝;认知弹性理论对网络环境下专题教学的启示[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徐丽萍;浅论体育教师的心理品质和作用[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王毓红;历时与共时:《文心雕龙》与《诗学》体裁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8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谢鸿飞;法律行为的民法构造:民法科学和立法技术的阐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玲;新世纪研究生德育内容体系及途径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2 李洪兵;论中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范丹红;女生教育的病理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堂斌;建构认知结构,增强主体意识——开放式文言文教学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大鸣;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调查及发展对策——体育的迁移价值[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钱晓丽;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及其教育学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俊玲;匍匐在十字架下的悲剧爱情[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唐涌;从方法论看四川中小学教改研究的发展及特点[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9 游春嫦;中国汉语文教材文化的视角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肖全民;素质教育评价机制试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2 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风;马长宁;周韵冰;;让音乐再次凝固 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设计解读[J];时代建筑;2009年02期
2 赵娜;;生命是没有符号的[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9年03期
3 周序;管浏斯;;评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的地位之争[J];教育学报;2007年05期
4 朱振如;文化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J];前沿;2002年03期
5 吴杰;论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J];高等建筑教育;2004年01期
6 王霞,刘文贤;谈素质教育下的知识传授[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08期
7 丁佩章,王洪霞;课堂教学浅析[J];滨州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8 程来镇;教学活动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辩证关系——谈在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一点认识[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9 段奎;教学中的非语言传播[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Z2期
10 董标;符号、知识与课程——《学务纲要》百年的文化研究尝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李红;;关注“心理边缘学生”——对补救性心理教育的深层次思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单从凯;;论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群体[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胡霞辉;;农村中学远程教育实施的感想[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4 周国斌;;实践陶行知德育思想 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2年
5 卫作辉;;网络时代的学科教学途径初探[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罗晓燕;周福轩;;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7 鲁艳;;发展校外教育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8 张应国;;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变化及几点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翠平;;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初探[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潘福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兆农 党波涛 整理;教育不能简单迎合市场[N];人民日报;2010年
2 江苏省泗阳职业教育中心 朱月树;如何实现知识传授向知识传导的转变[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3 韦健;放飞学生的翅膀[N];贵州民族报;2006年
4 麻城市教育局 项炜;浅谈新课程下的教师观[N];黄冈日报;2008年
5 苏军;培养好公民是基础教育重点[N];文汇报;2007年
6 泗洪县教育局 肖红;运用多媒体教学切忌喧宾夺主[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7 张兴 陈竹 万群 王兵 赵国梁;多措并举塑造青少年核心价值观[N];贵州日报;2007年
8 石兴录;义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能力[N];科技日报;2007年
9 李彬彬;浅谈农村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教育[N];团结报;2006年
10 冷泉训;过程 永远比结果重要[N];中国教师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广军;符号的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萍;教学变革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焦洪网;知识与能力一体化的实践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3 张伟娜;深度教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玉梅;论教学与生活的联合[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新亮;论德育与教学一体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江新会;教学效能感结构的研究及层面理论的应用[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7 孟琦;知识转型和教师角色转变[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8 武旭晶;活知识的本质和形成[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蒋洁;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师角色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金星;论教师个人知识的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61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661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