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西方主要女性主义理论派别的教育思想概论

发布时间:2018-04-04 04:40

  本文选题:女性主义 切入点:西方教育思潮 出处:《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10期


【摘要】:在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以及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的教育主张中,自由女性主义主张渐进地改变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揭示了教育中的刻板印象的累积效应、权威成层,主张在教师教育中进行性别平等理念和策略方面的教育;激进女性主义揭示了教育中的父权制和女教师在父权制中的同谋问题;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则揭示了教育的性别和阶级认同,指出性别生产内在于阶级再生产、阶级控制和阶级斗争之中;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者主要关注教育中的"话语"、"解构"在性别再生产中的作用,他们还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男性气质"的问题。
[Abstract]:In the educational ideas of liberal feminism, radical feminism, socialist feminism and post-structuralism feminism, liberal feminism advocates gradual change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education.It reveals the accumulative effect of stereotype in education, the authority is layered, and advocates the educ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strategy of gender equality in teacher education.Radical feminism reveals the patriarchal system in education and the complicity of female teachers in patriarchy, while socialist feminism reveals the gender and class identity of education, pointing out that gender production lies in class reproduction.In class control and class struggle, poststructuralist feminists mai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discourse" and "deconstruction" in education in the reproduction of gender. They also analyze the problem of "masculinity" from many angles.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0-0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辉;试析西方教育理论中的女性主义思潮[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占歌;张振华;;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李洁;“粉领”阶层——社会存在与自我认同[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袁启君;;也谈当代女性主义的三重视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4 刘颖;;生态女权主义略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5 石春梅;;家庭结构变迁下的课程德育建设[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6 纪芳芳;当代女性诗歌中母女关系主题的书写与流变——以舒婷、翟永明、尹丽川的诗歌为例[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7 余玫;试论媒体中女性话题的意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8 范兆雄;论美国课程研究方法的主流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9 黄清,靳玉乐;女性主义课程研究方法论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10 熊和平;课程:从"圈养"到"游牧"再到"传记"[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秦美珠;;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历程、理论特征及其意义[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2 周鸣鸣;;《化学美育》课程建构的创新与教学实践[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韩敏;;少女的爱欲与成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少女成长电影研究[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李庚;;电视剧中的性别符号体系解析[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史大胜;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文联;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8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9 马春华;市场化与中国农村家庭的性别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周由强;当代中国婚姻法治的变迁(1949—2003)[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君;初中生物教材知识体系的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红军;高等艺术院校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博;女权主义批评视角下的海斯特·白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谢秋慧;仫佬族家庭中的妇女权利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谷青;当代西方女性主义设计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胡君;论德拉布尔笔下现代知识女性的困境与理想追求[D];江南大学;2010年

7 李志平;大众文化视域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人格构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张子恒;性别伦理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闵洁;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觉醒》的历史必然性[D];河北大学;2010年

10 刘丽红;邓颖超妇女参政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静;;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女性主义的视角[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05期

2 吕旭龙;;“性别平等”的诉求、曲解与再认识——从丁玲的创作看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冲突与融合[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姜娟芳;;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王会亭;刘晓林;;女性主义视阈下的学校教育摭谈[J];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宋卫平;;寻找实现科学领域性别平等的有效路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方刚;;台湾“女性专用车厢”为何夭折?[J];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24期

7 袁强;;西方女性主义教育思潮对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9年05期

8 刘春燕;杨罗观翠;;性别与福利——对福利政策社会性别分析的评述[J];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04期

9 刘笑言;;双重压力之源——关怀理论视阈下女性主义对关怀政治价值的认知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熊艳芳;;女性主义对奥运会女子体育项目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玲;;农地分配中的性别平等问题[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周玉;;未竟的性别平等——一项基于权力职场的考察[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于冬梅;黄仁涛;;推动中国社会性别平等的一种新策略——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的编制设计研究[A];中国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胡琰;;“发出女性自己的声音”——西方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教学民主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刘伯红;;“北京+10”在中国——纪念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十周年[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社会发展与文明对话”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蔡家园;;作为女性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的阿毛[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扈海鹂;;马克思文化理想与社会性别视角的当代解读[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8 辜莹莹;;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局限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指标体系研究”江苏课题组;张平;沈美华;施健;;江苏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10 罗利群;;民族教育研究的女性主义质性研究视角[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群英;推进性别平等是全世界共同的任务[N];中国妇女报;2004年

2 冯媛;促进性别平等 各国有何高招?[N];中国妇女报;2005年

3 王永钦;百名男领导倾听专家谈性别平等[N];中国妇女报;2004年

4 ;联合国评估各国性别平等状况[N];中国妇女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任然;修订村规民约 体现性别平等[N];中国妇女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耿兴敏;构建和谐家庭 推进性别平等[N];中国妇女报;2009年

7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刘伯红;“性别平等机构改革运动”力推“联合国妇女署”成立[N];中国妇女报;2010年

8 邵希炜 席淑君;德国可持续发展:关注性别平等[N];中国妇女报;2010年

9 记者 虞宝竹;积极创造性别平等的舆论环境[N];中华新闻报;2006年

10 中共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委书记 陈平;实施“七保”政策 促进性别平等[N];新农村商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晨阳;从理想国到日常生活[D];复旦大学;2006年

2 周安平;性别平等的法律建构[D];苏州大学;2004年

3 曲宏歌;欧盟与性别平等[D];山东大学;2009年

4 林小芳;当代台湾女性参政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林晓云;第二性的权力话语:论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形态及特征[D];复旦大学;2006年

6 潘丽霞;中国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7 杨秀芝;欲望书写时代女性身体修辞[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都岚岚;后回潮时代的美国女性主义第三次浪潮[D];清华大学;2009年

9 刘建波;女性主义视角下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敬少丽;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机会均等[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静;女性主义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性别平等问题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2 谢云;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台湾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及发展[D];厦门大学;2007年

3 胡泊;迈克尔·坎宁安《末世之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解读[D];兰州大学;2007年

4 陈应心;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中小学教科书性别偏见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防震;论女性主义对福柯主体观的批评及其意义[D];山东大学;2009年

6 华莉;论安吉拉·卡特短篇小说中的哥特[D];苏州大学;2008年

7 王珏;论女性主义视野中的公共领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徐梦真;柏拉图女性思想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9 陈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晓雨;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084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7084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9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