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学生的道德自觉
本文选题:道德自觉 + 道德教育 ; 参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32期
【摘要】:培育学生的道德自觉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的现实要求。榜样、环境、解释、劝诫、体验是培育学生道德自觉的重要方法,通过熏陶、感染、渗透、体验、感悟等方式作用于学生内心世界,激发出学生对德性的自我追求。
[Abstract]:Cultivating students' moral consciousness is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 for students to form good moral character. It is also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 for students to face the complex social environment. Example, environment, explanation, exhortation and experience are the important ways to cultivate students' moral consciousness.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ents' inner world through edification, infection, penetration, experience and feeling. The self pursuit of virtue.
【作者单位】: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200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戴锐;“管理育人”的内涵辨正与路径探寻[J];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05期
2 刘春来;;论信息化对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要求[J];科技广场;2005年11期
3 刘梅;;高校管理育人略论[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王书;贾安东;曾欣然;;“偶像-榜样”教育的德性心理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09期
5 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何小忠;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教育[D];苏州大学;2005年
2 喻学林;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祖祥;控制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旗;初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价值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周宏芬;对我国小学德育政策(1978—2000)多元视角政策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林沉;教师角色榜样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群;幼师生社会化过程中“重要他人”影响力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晓华;罪犯教育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6 黎华;职业学校合并后文化的融合与再造[D];天津大学;2003年
7 章咏秋;开发儒家德育资源,,优化现代大学德育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米霞;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及对策[D];武汉大学;2005年
9 杨晓燕;优化榜样激励[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于世华;基于生命课堂理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龙良;亚丽;;思想道德教育的健全与完善[J];价值工程;2011年21期
2 王贺;;论孔子德育思想的践行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1年24期
3 郭颖;;从知识人到幸福人——对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检视[J];现代教育论丛;2011年03期
4 刘亭亭;;日本道德教育改革的核心——“心灵教育”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5 周静;;家庭德育中的“榜样”效用及存在问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张夫伟;;道德教育:自由选择与价值引导的二重变奏[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徐冬青;;关于学校道德教育重建的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04期
8 王欣;;道德教育与礼仪训练的历史演进及其关系辨析[J];黑河学刊;2011年08期
9 梁红;;《三字经》对当今道德教育的启示[J];教师;2011年24期
10 郭长征;;浅议优化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1年4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荣;;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刘荣才;;儿童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雷搏;;对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历史冲突的认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余玉花;;论道德教育的现代困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齐学红;;道德教育的文化人类学视野[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蕊;;诺丁斯关怀理论及其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7 张华;;学校道德教育如何摆脱困境[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8 余志祥;;孔子、柏拉图道德教育思想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吴元训;;德谟克利特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韩伟;常家树;;校园德育人性化教育的和谐需求[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树伟;道德教育别玩“花脸”[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曾晓桃 袁国基 杨健君;洞口道德教育甘霖滋润10万青少年[N];湖南日报;2009年
3 周艳;道德教育:从娃娃抓起[N];江苏教育报;2010年
4 李淑贞;浅说道德教育[N];平顶山日报;2007年
5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最困惑的是道德教育[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6 王丽英;中日道德教育的异同[N];中国教师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柳艳芳 通讯员 赵士辉;如何造就心灵美好的未来一代[N];天津教育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宋晓梦;道德教育在探讨中努力前行[N];光明日报;2004年
9 河南省鹤壁市教委主任 隋步景;道德教育别忘了传统[N];光明日报;2001年
10 记者 蒋增科;强化道德教育 推进均衡发展 为建设美好未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N];咸阳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赵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冬云;交往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陈瑞生;学校精神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崔欣
本文编号:1780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780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