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效能、应对效能与职业枯竭的结构模型研究
本文选题:教师 + 教学效能 ; 参考:《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03期
【摘要】:教师是职业枯竭的高发人群,探究高中阶段教师职业枯竭的现状与内在作用机制,进而研究应对方法,对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有重要意义。我们对29所高中阶段学校763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建构教师教学效能、应对效能和职业枯竭的结构方程模型,发现教学效能主要以应对效能为中介作用于职业枯竭,同时直接作用于职业枯竭中的非人性化因子;应对效能区别于教学效能,直接作用于职业枯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和应对效能,有利于修正教师的职业枯竭。
[Abstract]:Teachers are the high incidence of occupational burnou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job burnout and to study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asic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We investigated 763 teachers in 29 high schools, and constructed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teachers' teaching efficacy, coping efficiency and occupational burnout. It was found that teaching efficacy was mainly mediated by coping efficacy in vocational burnout. At the same time, it acts directly on the dehumanized factors in job burnout, and coping efficacy is different from teaching efficacy and directly acting on occupational burnout. Improving teachers'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coping efficiency will help to correct teachers' job burnout.
【作者单位】: 潍坊学院远程教育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潍坊学院远程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任务)项目(03JB88011) 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03BZZ05)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5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杜秀芳,刘吉林;教师效能感研究述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赵玉芳,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1期
4 徐富明,朱从书,邵来成;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5期
5 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6 童辉杰;应对效能:问卷的编制及理论模型的建构[J];心理学报;2005年03期
7 俞国良,,辛涛,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年02期
8 黄喜珊,王才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教师效能感相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植凤英;贵州省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敏岚;;农村青年教师压力问卷的编制与统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2 汪宏;王军;;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韦毅嘉;;教育领域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4 王玉;;论教师教学效能感与教学监控能力[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林宁波;邢颖;;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7年01期
6 吴国来,王国启;自我效能感与教学效能感综述[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7 郑满利;;教师工作倦怠问题原因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2期
8 张学民;申继亮;宋艳;朱青云;;小学教师课堂信息加工的特点和规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王建平;李董平;张卫;;家庭经济困难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应对效能的补偿、中介和调节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罗璇;;影响工作倦怠的组织情境因素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童辉杰;;中国大陆二十年变迁:SCL-90及其常模[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安建红;;中学化学教师反思能力的构成及培养[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薛宏玲;;吉林市第二十七中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光伟;徐晓芳;;师范生的教师效能影响教学期望的试验分析[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成义;陈菊英;;山西省大同市重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分析[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6 裴长安;;教师效能感的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A];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Computer Science (PPSCS 2010)[C];2010年
7 王玉琴;;教师职业枯竭研究综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其他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彪;企业领导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家访;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姜飞月;学校变革中的教师效能[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彭小虎;社会变迁中的小学教师生涯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魏晟;成年人饮食行为评价量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寇冬泉;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结构、特点及其与工作效果的关系[D];西南大学;2007年
9 辛朋涛;教师工作动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蔡传明;中学体育教师成长的学校生态环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梅;菏泽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从业状况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郭爱华;基于行动研究范式的护士职业倦怠干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燕;农村中学生对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徐冲;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反思型教师的成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四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环境下教师效能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李丽华;连云港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0年
7 姚丽芳;高中教师压力缓解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8 戴喜梅;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成就动机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静;中小学校外科技教师指导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子璇;高校教师精神压力的成因及其中日跨文化比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卢秋玲;现阶段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4年10期
4 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报告[J];辽宁教育;2000年10期
5 王振宏;初中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03期
6 石伟,连榕;教师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1年02期
7 陈红,黄希庭,郭成;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2年05期
8 王登峰;罗特心理控制源量表大学生试用常模修订[J];心理学报;1991年03期
9 童辉杰;“非典(SARS)”应激反应模式及其特征[J];心理学报;2004年01期
10 俞国良,辛涛,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瞿淑芳;;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及其应对策略[J];教师;2011年24期
2 张存江;肖金凤;;专业发展:职校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引擎[J];学校管理;2011年04期
3 解晓莉;;学生:被忽视的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J];文教资料;2011年23期
4 祝慧颖;凌灵;;浅析大专院校公共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6期
5 赵世安;;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因素的理论思考[J];文学教育(下);2011年06期
6 赵伟科;;教学效能感与体育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12期
7 张婷;陆江东;王珊;;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特点及关系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陈莹;孙鹤娟;;教育转型期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哲学解答[J];教育探索;2011年07期
9 李飞;;高校“两课”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略论[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李媛媛;;浅析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J];文学教育(下);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磊;姜能志;王鹏;高峰强;;应对效能、工作压力与教师职业枯竭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薛宏玲;;吉林市第二十七中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维良;马庆霞;;教师职业倦怠及其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4 贾世超;龚少英;;教师职业倦怠的本土化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赵景欣;申继亮;;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其归因反应模式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杨晶晶;;高校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恬静;张西超;;空乘人员工作压力源与职业枯竭状况及其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罗俊峰;李娇丽;付迎春;李燕;;流动儿童学校教师职业承诺、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权江红;伍新春;;教师效能系统训练对师生关系以及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李夏妍;张敏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辉县市拍石头乡中心学校 姬爱民;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一点思考[N];新乡日报;2010年
2 张红;突破教师职业倦怠的“三重门”[N];中国教师报;2011年
3 英山县杨柳中学 刘卫星;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提升幸福生活指数[N];黄冈日报;2011年
4 薄祥申;警惕:教师职业倦怠[N];中国教师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徐德明;用积极的文化消减教师职业倦怠[N];天津教育报;2010年
6 安徽省凤阳师范学校 陈立武;探索更加有效的解决办法[N];江苏教育报;2010年
7 ;教师群体如何缓解心理压力[N];中国教育报;2011年
8 第九十中学 王杰;生态教育与学校精神[N];天津教育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胥茜;教育是有理想者的事业[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山东青岛十一中心理咨询室 王国香 管冠生;师者:无权懈怠[N];中国教育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郝志红;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预测模型与干预实验[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传新;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及社会工作干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2 张小文;地方高师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关系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3 张志强;高中阶段教师职业枯竭的多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秀玉;准离职期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5 姚尚满;山西医科大学教师职业倦怠和生存质量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6 王姝绘;成都市80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梅;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建宁;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调适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常素庆;吉林省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10 谢树青;乌海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与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47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847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