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的社会流动与教育选择
本文选题:社会流动 + 教育选择 ; 参考:《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摘要】:现代社会必有合理、频繁的社会流动,包含教育选择在内的诸多因素都对社会流动有深刻的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双向互动关系。就社会流动而论,其性质、方向、速率和趋势影响着教育选择的宗旨、目标、功能和范围;从教育选择来说,其目标、依据和规模促进着社会的代际流动、竞争性流动与结构性流动。为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和协调运行,社会方面应努力营造民主稳定的政治环境、持续平衡的经济增长、开放有序的择业制度;教育方面则应建立开放的教育系统,均衡资源配置,科学设定选择标准,强化选择功能,发挥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
[Abstract]:Ther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frequent social mobility in modern society. Many factors, including educational choice,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social mobility, and there is a close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As far as social mobility is concerned, its nature, direction, rate and trend affect the purpose, objectives, functions and scope of educational choices;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choices, their objectives, bases and scale contribute to the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of societies, Competitive flow and structural flow.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and coordinated functioning of the two, social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create a democratic and stable political environment, sustained and balanced economic growth and an open and orderly system of choice of jobs, whil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 open educational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Balanc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scientifically set the selection criteria,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selection, and give play to the value-oriented role of education.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分流的理论与模式研究”(DIAO10301)
【分类号】:G40-0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宝昆,谭开林;大规模教育考试控制社会流动功能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2 陈文,彭海珍;人才何时能西飞[J];北方经贸;2001年02期
3 谢作栩,罗奇萍;闽、湘、川3省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的初步调查[J];教育与经济;2004年03期
4 李治邦;农民素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2004年03期
5 邵学伦;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思索[J];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08期
6 宋林飞;“民工潮”的形成、趋势与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卯;;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集体行动——对转型期社会控制的理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方金友;;当代安徽社会阶级阶层的演进[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3 马小华;;多元化的组织建设:构建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潜在要求[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1期
4 成祖松;;农民流动的制度惰距特征与制度创新[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1期
5 张志伟;胡石清;;我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江小容;;新农村建设思路下的农民工群体贡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7 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8 吴新生;晋新焕;;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9 吴秀娟;;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10 曹明贵;黄新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金玲;;沿海地区人口职业流动的性别分析——以宁波地区为例[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社会发展与文明对话”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易全勇;侯玉娜;;蚁族的生态特征及社会流动——兼对《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的述评[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李红涛;;强势与弱势分割——信息传播资源分配结构的动态观察[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王光甫;;农民工体制与农民工的现代性[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秀梅;甘满堂;;农民工流动家庭化与城市适应性[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云武;;中国的社会流动与流动者的关系网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邓宁华;陈华康;;下沙村的居住分化[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云武;;地区城市化度与居民的社会交往[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吴小淋;;农民工流动现象研究分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霞;;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服务的实践与思考[A];广西图书馆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27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邝小军;科技工作者社会分层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微波;利益分析视角下的转型期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孙佑海;土地流转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4 栾敬东;发达地区农村外来劳动力和移民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5 刘学军;超越传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走向[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马s,
本文编号:18523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852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