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试论胡适的科学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2018-05-25 19:33

  本文选题:胡适 + 科学教育 ; 参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摘要】:在大力提倡"科教兴国"的今天,科学教育被赋予了重大的社会责任。胡适是中国19世纪20年代前后颇具影响的人物,他在五四时期与陈独秀等人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他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主张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强调科学研究要以大学为中心,并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研究方法。从历史角度对胡适的科学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将会对当前科学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Abstract]:Today, science education has been endowed with great social responsibility. Hu Shi was an influential figure in China around the 1820s. He advocated democracy and science with Chen Duxiu and others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which played an enlightening role in China at that time and promoted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He emphasized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spirit, advoca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life, emphasized that scientific research should be centered on universities, and put forward a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 of "bold hypothesis and careful verification". The analysis of Hu Shi's thoughts on science education from the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will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of current science education.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与当代科学教育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G40-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少伟;;现代法的本体价值及其对我国民事立法的启示[J];河北法学;2006年09期

2 王玉平;从杜威到胡适——实用主义之变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胡伟希;乌托邦的“否定辩证法”——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运动的考察与反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范劲;关于“五四”疑古思潮同传统关系的思考[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5 林小波,高玉宽;论胡适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苏鸿;;意义世界视野下的课程知识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05期

7 吴海江;;“科技”一词的创用及其对中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05期

8 尤小立;晚年陈独秀学术与思想的内在统一和分裂——以《孔子与中国》为中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徐稳;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合的历史反思——评胡适的科学教育价值观[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王剑;胡适与杜威的中国之行[J];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景海峰;;中国文化形象的世纪性转折[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二)[C];2004年

2 郑大华;;欧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文化转型[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建龙;严复政治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4 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6 黄海啸;张君劢人生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刘霁;学术网络、知识传播中的文学译介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赵仲明;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1980-2000)[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9 周霞;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太福;胡适自由主义法律思想述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王利民;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D];湘潭大学;2002年

3 梁洁;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史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顾小燕;翻译家胡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蒋良富;论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超;论胡适的文学理论与批评[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燕伶;变革与融通:走向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曾爽;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9 肖雄;探访“再造文明”的教育之路[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姚莹;论胡适的学术设想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晓;;文化是制度之母[J];董事会;2005年08期

2 鲍海燕;;绥远平民教育对内蒙古农村教育发展的启示[J];现代教育;2011年Z2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大章;侯怀艮;;试论陶行知的科学教育思想[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C];1987年

2 杜智萍;;杨杏佛科学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曲铁华;梁清;;略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张振助;;庚款留美学生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5 王剑;;“杜威中国之行”若干史实考释[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单中惠;;杜威教育思想与近代中国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剑 王彬彬 刘军 鄢烈山;读经之辩[N];河北日报;2004年

2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鸣;令人困惑的优先照顾[N];深圳特区报;2011年

3 蔡可;“语文”之痛的历史映像[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张晓唯;民国时期的“教育独立”思潮[N];团结报;2002年

5 山东泰安泰山区教育局 朱德民;温馨的教书生活[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单中惠;杜威:“西方孔子”在中国(下)[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周义;我们是否仍需“严肃”和“严肃教育”[N];天津教育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苏力 通讯员 赵巨成;“七大工程”助推均衡发展[N];珠海特区报;2011年

9 蔡可;文学教育与语言教育的相谐相生[N];文艺报;2005年

10 闫学;教育“方程”的一种解法:以实用来回答[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金木;启蒙与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雄;探访“再造文明”的教育之路[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戴娅娅;胡适《四十自述》教育思想解读[D];中南大学;2009年

3 谢锦;HPS科学教育思想的起源及其历史沿革[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杨阳;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灵艳;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廖军和;晚清科学教育思想研究(1840-1911)[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瑞国;任鸿隽科学思想及其教育意义[D];苏州大学;2009年

8 侯家选;任鸿隽[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逄金龙;胡先殨文教思想简论[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浪;新国文·新文学·新国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344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9344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9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