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课例研究:信念、行动与保障

发布时间:2018-06-08 14:32

  本文选题:课例研究 + 信念 ; 参考:《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3期


【摘要】:课例研究以改进教学为最终目的。在实践中面临着如下课题:吸收异质人员的参与以作为建构课例研究共同体的积极力量;明确研究的主题以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共同目标;建构课堂教学的分析框架以作为课前设计、课堂观察和课后反思的指导;采用描述性研究以作为评议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同时,为保障其顺利推进,学校需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提升学校行政人员的专业领导能力、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建设课例知识存储、分享和转化的平台。
[Abstract]:The ultimate purpose of the case study is to improve teaching. In practice, we are faced with the following topics: absorb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heterogeneous personnel as a positive force to construct a community of lesson examples, defining the subject of research as the common goal of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nstruct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classroom teaching as the guidance of pre-class design,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after-class reflection, and to adopt descriptive research as a method of evaluating teachers' classroom teaching.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ensure its smooth progress, the school should make effort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to strengthen teachers' theoretical learning, to build a platform for the storage, shar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lesson case knowledg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基金】: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国际视野中的课例研究”(项目编号:B065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23.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阮成武;走向共生: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关系的重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3 黄爱峰,吴昊,顾渊彦;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教育问题透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王波;;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师因素分析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5 牟映雪;论新课标下的学习方式与教学观、教学方式的转变[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朱成科;重塑唯物辩证法精神:原创性教育研究的思维向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谈利兵;;论“生命教育观”视域中的课堂教学[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年04期

8 邹斌;教师知识与教师专业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3期

9 刘可;曾天山;;小学教师培养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5期

10 岳欣云;理论先行还是实践先行——兼论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师的关系[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朱益明;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邹玉玲;主体性体育及其课程观探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岳欣云;教师研究的反思与再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沈晓敏;对话教学的意义和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旭卿;信息技术中介的教育实习环境创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赵海涛;基于问题的校长培训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小庆;电工电子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2 曾玮;基础教育新地理课程中的教师角色[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迎春;教育习俗视野下对课程改革的反思[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4 段发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生长点[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陶学文;试论高校课堂教学的病理性症状及其诊治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阳静;基础音乐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转换[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郎丽;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钱雨;课程发展中的幼儿教师角色探析——解释现象学的视角[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婷;道德共生:品德课程开发的价值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姚兰英;我国高师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明;;开展基于课例研究的校本教研[J];江西教育;2011年14期

2 杨玉东;;课例研究的国际动向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3期

3 安桂清;桑雪洁;;“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二 教案的合作设计[J];人民教育;2010年22期

4 杨玉东;;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08期

5 朱郁华;;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年12期

6 朱郁华;;改进教研策略与技能,提高课例研究水平[J];教书育人;2010年23期

7 黄其明;邱静静;;课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上海教育;2011年10期

8 霍海洪;;课例研究在美国:挑战、对策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03期

9 陈静;;主题式课例研究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10 ;课例研究应以研讨“学生的学”为中心[J];广西教育;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樊敏杰;;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2 李长吉;;我国传统教学价值观念回溯[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李长吉;常亚慧;;试论西方教学价值观念的主要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金鹏飞;;从一个案例谈教师心理暗示对学生考试心理的影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5 戴香莲;;科普小先生 能办大事情[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2年

6 张红岩;;青少年二级创伤的治疗和分析[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肖卉;;“长征精神”开发与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A];永恒的动力——贵州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章志光;;学生的价值观与新社会行为的关系[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9 王竹颖;;少儿班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概观[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石海泉;湖南省心理学会《小学生理想调查》协作组;;小学生理想、动机、兴趣的初探[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元祥;感悟“教师人生”[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苏婷;教师在“课例研究”中合作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张晓刚 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别把课例研究变成一场“运动”[N];中国教育报;2011年

4 黄梅县教研室 王定成;课例研究:教学实践行动研究的重要抓手[N];黄冈日报;2010年

5 河北省藁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彦芳;每日一课:课例研究的好形式[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郭铭;书在生命危难时刻的坚守[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深圳市桃源中学校长 李维典;用多维平台撑起教师发展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中心教授 余文森;公开课再认识[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英国 E.F.舒马赫;教育的本质是什么[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10 封华;我们有共同的信念[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秀丽;学前儿童欺骗发展的研究——从心理理论视角透析学前儿童欺骗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2 冯大鸣;处境变迁与文化回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吕国光;教师信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赵昌木;教师成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海波;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下的“课例研究”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2 赵萌萌;校本课例研究中的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婷婷;关于我国高中生认识论信念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兆透;关于高师院校数学教师的信念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牟杰;课例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作用之意蕴[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徐林芬;父母对儿童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的信念[D];浙江大学;2005年

7 童肖琼;自我监控学习中学习者信念与策略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陈杨力;教师教育信念的层次结构与“演进”方式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丽;青少年强迫症状的特点及其认知归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永艳;大学生迷信心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96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996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1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