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一项焦点群体访谈研究
本文选题:青少年 + 认同 ; 参考:《社会学研究》2007年03期
【摘要】:本研究采用焦点群体访谈的方法,探讨了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者对141名(男69名,女72名)青少年组成的24个焦点群体访谈小组进行了深入访谈;针对访谈中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又通过专家讨论、评价和分类编码,最终得到43种亲社会行为类型;其中未被传统研究重视的亲社会行为大约占56.32%。研究还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显著影响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的频次分布和种类;各年级青少年提名的亲社会行为的整体频次分布不存在明显差异,但小学6年级青少年的提名具有独特性;女生提名的关系型亲社会行为显著多于男生,男生提名的外显型亲社会行为显著多于女生。
[Abstract]:Using focus group interviews,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prosocial behaviors identified by adolescents. The researchers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141 adolescents (69 males and 72 females) in 24 focus group interviews, followed by expert discussions,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pro-social behaviors nominated by adolescents. Finally, 43 types of prosocial behavior were obtained, of which 56.32 were not attached importance to by traditional research.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SES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and types of prosocial behaviors nominated by adolescents, an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overall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prosocial behaviors nominated by adolescents in different grades. However, the nomination of adolescents in the sixth grade of primary school was unique, the number of relational prosocial behaviors nominated by gir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oys, and the explicit prosocial behaviors nominated by boy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girls.
【作者单位】: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项目(DBB010520) 北京市两委委托课题:北京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层次性研究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寇_g,付马,马艳;初中生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的初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4期
2 寇_g,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4期
3 李丹,夏飞羚;儿童心目中的友好行为及其年龄发展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1期
4 寇_g;如何评价青少年群体中的亲社会行为[J];教育科学;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寇_g,唐玲玲;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寇_g,马艳;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及其特殊应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1期
3 赵章留,安桂玲;4~6年级儿童对自己和同伴亲社会行为的评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3期
4 黄寒英;;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内部阻抗因素及干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4期
5 寇_g;如何评价青少年群体中的亲社会行为[J];教育科学;2005年01期
6 王丽;王庭照;;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11期
7 寇_g;张庆鹏;;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年05期
8 寇_g,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4期
9 寇_g,付马,马艳;初中生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的初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4期
10 王磊,谭晨,寇_g;同伴冲突解决的干预训练对小学儿童合作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寇_g;;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研究[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迟毓凯;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书先;青少年社会技能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赵俊茹;交流方式与性别配对对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影响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敏;儿童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个性特征和人际关系因素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丽;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人际信任、社会期望及自尊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志强;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动机现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廖全明;不同训练方法对小学生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娟;关系与利他[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王青松;体育教学中培养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余娟;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春丽;5~6岁幼儿同伴交往问题解决方式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丹,夏飞羚;儿童心目中的友好行为及其年龄发展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1期
2 寇_g,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4期
3 李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振江;“直隶第一女师”和“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2 ;江苏省教育学研究会成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3 魏道履 ,王玉山;关于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几个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4 李榷;试谈美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5 黄若舟;中学美术与国画教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6 ;学校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0年02期
7 ;用手、腕骨x光摄影评定骨龄预测身高的方法初步验证可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0年04期
8 牛乾元;跳绳运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0年04期
9 ;勤工俭学大有可为[J];江苏教育;1980年01期
10 王任重;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在“五四”青年节报告会上的讲话(摘要)[J];江苏教育;198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樊俊飞;张清朗;朱苗勇;王文忠;;六流连铸中间包内流动与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及控流装置的优化研究[A];199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C];1999年
2 陆伯和;;需昼夜空调的大面积客房蓄冰空调应用的探讨[A];第三届海峡两岸制冷空调学术技术交流会暨冰蓄冷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1997年
3 李贞;杨奎之;;转变观念全面推进盲校素质教育[A];盲人按摩教育、医疗与研究——中国盲人按摩学会第三届第二次全国盲人按摩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4 李怀敏;;阴平阳秘的婚姻关系:中医理论和西方分析心理学的结合[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5 徐时仪;;语源义研究与词典释义溯源[A];中国辞书论集1997[C];1997年
6 林振礼;;朱熹泉州事迹考[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7 吴哲;;论俄语词汇-语义体系的层级结构单位[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许祖华;;新时代的恋旧情结——闻一多的文化心态研究[A];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9年
9 江锡铨;;从对立隔膜到认同承传——闻一多与鲁迅文学传统片论[A];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9年
10 侯福同;;从香港回归展望台湾问题的解决[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纪肖鹏;17岁炒股高手设网站教人致富[N];安徽经济报;2000年
2 孙丽芳;探索青少年宫发展的新思路[N];安徽日报;2000年
3 西城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青少年科技英才在这里成长[N];北京科技报;2000年
4 记者 李建国;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N];北京科技报;2000年
5 ;香港青少年创造力培养重在团队操作[N];北京日报;2000年
6 ;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N];北京日报;2000年
7 褚尔嘉;辍学是青少年犯罪诱因[N];北京日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李君红;模型运动:冷落之后盼热闹[N];北京日报;2000年
9 ;《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小学生读本面世[N];北京日报;2000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互联网对新时期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影响”课题组 执笔人: 张冠梓;互联网对当代青年的影响调查[N];北京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华;游牧与农耕民族关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杨筱;认同与国际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黄水源;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文学概论[D];苏州大学;2001年
4 卢凌宇;论冷战后挑战主权的理论思潮[D];外交学院;2002年
5 袁正清;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梅晓云;文化无根—以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7 高飞;从政治文化看50-60年代中苏关系的演变[D];外交学院;2003年
8 潘秋荣;文化变迁与认同—赛夏族与基诺族的考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9 赵永红;服务选区与代表国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晏红;认同与悖离——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生成[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冰艳;交际策略与第二语言习得[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龚蔚红;论商鞅学派的法制教育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刘松勤;金融风险成因及我国企业防范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胡长栓;文化哲学的悖论及其历史向度[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刘心一;山水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6 黄晓辉;保留NAC的改良乳癌根治术的肿瘤学危险性的研究[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7 文晶;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一个尚待拓展的领域[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唐晓燕;表现主义与郭沫若及其早期小说[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易宇;网络文学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美萍;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的父母权威观/行为自主期望与亲子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996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996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