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理论指导实践”论的终结——基于反思社会学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重审

发布时间:2018-06-18 06:17

  本文选题:“理论指导实践”论 + 学究谬误 ; 参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03期


【摘要】:“理论指导实践”是一个虚假的命题。基于此命题,教育研究中一直盛行着大量以“上帝句式”发布的实践指令:即“要如何如何”。这类实践指令酿就了一种“学究谬误”:即把研究者为解释实践所建构的理论模型倒置为实践的真正根由。学究谬误的产生,导源于人之自我欺骗的合理化本能以及二元对立的结构主义思维。较之于实践,理论总是灰色的,它不能指导、审判抑或决定实践,而只能对其进行既不充分又无结果的“抒情的解述”,使之暴露疑点。学究谬误的矫治,需要教育研究者谨慎标定理论的调门,并牢记研究中的自我反思。
[Abstract]:"Theory guiding practice" is a false proposition. Based on this proposition, a large number of practical instructions issued in the form of "God's sentence" have been prevailing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how to". This kind of practice instruction makes a kind of "pedant fallacy", that is, the theoretical model constructed by researchers for explaining practice is inverted as the real cause of practice. The emergence of the pedant fallacy originates from the rational instinct of self-deception and dualistic structuralist thinking. Compared with practice, theory is always grey, it can not guide, judge or decide practice, but it can only be "lyrical narration" which is neither sufficient nor fruitless to expose the doubt. The correction of academic fallacy requires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to calibrate the theory carefully and bear in mind the self-reflection in the research.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义平;智者运动与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杨飞;“利他行为”新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高芙蓉;;浅议加强企业团队管理与构建和谐组织[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于沛;对近代大国崛起的文化思考[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5 杨华;;电视谈话节目有效沟通的制约因素及传播策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马秀华;韦伯的行动理性化: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7期

7 康丽颖;;教师教育研究的实践意蕴——布迪厄实践理论对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8 郭艳;;《反分裂国家法》与台湾社会“国家认同”的塑造[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丁钢;价值取向:课程文化的观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10 阎光才;教育过程中知识的公共性与教育实践——兼批激进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和课程观[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陈定家;论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张坚;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D];厦门大学;2002年

6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7 仲崇东;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8 包胜利;成吉思汗传说与古代蒙古汗权思想[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9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爱凤;影、视、网与当代审美文化[D];扬州大学;2001年

2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田润峰;论秩序[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仝冠军;中国古代编辑生存状况研究及其理论分析[D];河南大学;2002年

5 黄若尧;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传播批判理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胡卫;论费孝通的系统思想[D];湖南大学;2002年

7 蔡春影;跨国公司中国市场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8 吴(燕日);中国欲望与西方诱惑[D];暨南大学;2002年

9 林素琴;论中国社会转型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D];苏州大学;2002年

10 刘东民;加罗法洛自然犯罪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34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034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5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