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转专业学生孤独感与抑郁状况的配对研究
本文选题:抑郁 + 大学生 ; 参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11期
【摘要】:正转专业学生面临着新集体与新专业的重新适应等问题,可能会产生孤独感或抑郁情绪。本文探讨转专业对大学生孤独感与抑郁状况的影响。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从山东某高校2004、2005级(指转专业前的年级)692位转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42位。在接受调查时,2005、2004级转专业学生进入新专业学习已分别达5、17个月。为每位转专业学生配一对照(未转专业的学生),配对的原则为:与转专业学生同一班级、同
[Abstract]:Students of positive-to-turn major are faced with problems of new collective and new major readjustment, which may lead to loneliness or depress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changing majors on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1 subjec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692 students in a certain univers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20042005 (referring to the former grade). At the time of the survey, the number of students entering the new major in 2005 / 2004 had reached 5,17 months respectively. Match each student with a control (student who has not transferred a major). The matching principle is: the same class as the transferred student, the same as the other students.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贤臣,刘连启,杨杰,柴福勋,王爱祯,孙良民,赵贵芳,马登岱;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极盛,丁新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2期
2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梁宝勇,郝志红;《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3 卓秀慧,洪琦,罗小杏,梁纯,叶翠容;深圳部分青少年焦虑情绪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年02期
4 覃干超;高师学生应激生活事件状况的调查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温文沛,郝元涛,徐琦,王维勇,刘国标,苏汝钊,许翠萍;肺结核病人健康行为量表初步编制与评价[J];广州医药;2005年04期
6 梁建华;彭智勇;许文东;林国彬;宋晓容;;青少年哮喘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特点的对比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7 袁立新;曾令彬;;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及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8 张志群,李茹;某军校医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9 陈朝阳;《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结构的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王小丹;高允锁;郭敏;;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综述[J];中国热带医学;2006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志宏;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卢国华;坚韧人格与应激、心身反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丽;完美主义、应激、应对、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石建;“心身医学”理论中医药学溯源及其对SLE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盈;大、中学生生活应激评定量表的编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陈陵;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杨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干预的效果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4 杨梦竹;上海市青少年PTSD状况调查及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金钊;上海市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许延礼;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惠;中学生心理应激发展性特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迎春;青少年应对方式的发展及其与生活事件和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许明;大学生心理应激事件评定量表编制及相关分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狄敏;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心;;走出“抑郁”的日子[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5年02期
2 程勋;;大学生“延缓偿付期”内的心理状况及对策分析[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3 刘荣先;;大学生就诊心理特征及应对措施[J];大众心理学;2003年12期
4 齐原;;大学生情绪调节的现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5 高燕;赵乃迪;苏展;;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J];大众心理学;2009年02期
6 谢彦彦;;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初探[J];才智;2011年17期
7 郭瞻予;;大学生自主性研究历史与现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郭中然;;大学新生的心理调适[J];大众心理学;2003年11期
9 朱博;;浅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卫生及心理健康的因素[J];才智;2011年23期
10 张小丽;;大学生焦虑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言梅;;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背景因素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汪浩;李洁;;跳绳锻炼对大学生情绪、睡眠健康的干预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周巧;;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汪涛;冯正直;;抑郁症状大学生指向遗忘特点及ERP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时勘;王筱璐;;工作场所中员工抑郁症状的综合评估与诊断[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6 李亚飞;禹风琴;彭树英;;万拉法新对不同诊断抑郁症状的疗效观察[A];中国大陆妇女危机干预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易锋;赵林萍;曾红卒;张文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运动处方调适疗法实验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刘希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9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郑石隐 实习生 张送萍;抑郁症反思录:一个公务员的非正常死亡[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2 朱文娟;切勿忽视大学生抑郁症状[N];威海日报;2009年
3 湖南省儿童医院 黄颖红;孩子近视易患抑郁症[N];大众卫生报;2007年
4 刘京徽;我国20%儿童出现抑郁症状 专家说父母影响是主要原因[N];中国妇女报;2004年
5 王冠瑛;抑郁症困扰多少“正常人”[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6 王凤英;摆脱抑郁要对症[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7 张朝明;浅析抑郁症罪犯心理及矫治[N];云南经济日报;2007年
8 文东;帮助被“抑郁”侵袭的孩子[N];天津教育报;2008年
9 桑红;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常用办法[N];四平日报;2006年
10 周慧虹;就业大学生别被心理不适应难倒[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正直;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3 徐华春;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肖晶;大学生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9 李力红;大学生言语、表象认知风格个体在记忆系统中信息表征偏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薛云珍;认知偏差与抑郁症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巧;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何晓飞;大学生情绪调节、自动思维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汤万杰;绘画审美治疗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李谷静;文学作品审美赏析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干预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李春莉;合理情绪疗法对提高患者自我概念的随机对照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胡凛;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心理预防和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高迎浩;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9 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68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068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