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本文选题:教师教育模式 + 培养模式 ; 参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摘要】:近年来,日本教师教育呈现出三大趋势:教师教育机构高层次化、重视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借鉴日本教师教育的经验,我国应改革教师教育模式、提高教师教育培养层次、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three main trends in teacher education in Japan: the high level of teacher education,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in-service teachers, and the training of practical ability. For reference to the experience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Japan, our country should reform the mode of teacher education, raise the level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作者单位】: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制度研究”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G5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健,黄晗,何世冰;二战后日本中小学教师教育及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阮成武;整合与分化:中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2 杨尊伟;美国教师教育:从“能力本位”到“标准本位”[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3 龚兴英;日本教师资格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4 彭健民;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彭健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郭玲;与大学结合:校本培训的新形式——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反思[J];成人教育;2005年10期
7 桂宇波;;浅析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J];成人教育;2006年03期
8 龚友德;关于教师专业化的理性思考与建议[J];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06期
9 王传金;教师教育:从比较看发展[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谭辉旭;;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阿卜杜勒·哈迪;中国与也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石长林;中国教师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全林;“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光明;数学教学效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江林;高师理科专业教育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金铁洙;中韩两国教师教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杨荣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小梅;农村教师培训需求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2 林顺英;体育教师教育:国际比较[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廖华红;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校本培训[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徐论初;教师教育中学科自封闭现象及改进之原理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孙惠利;我国教师自主专业发展问题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海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开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正锋;教师专业化与高师课程体系改革[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菲;二战后美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龙兰;教育硕士(数学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与启示[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慧玲;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师角色适应存在的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龚兴英;日本教师资格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2 王彦力;日本教师"专业化"概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定华,巩艳珠,方东风;从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看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3年02期
2 马毓义;;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开创教学工作的新局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3年01期
3 张光斗;;工程教育结构需要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83年01期
4 张卿华;体育师资的能力结构与培养模式[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5 柳若松;略论体育学院的培养目标[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4年03期
6 张原华;;王冀生副司长在高等工程教育第三次专题研究会总结会上的讲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4年02期
7 本报编辑部;修订体育学院体育系教学计划的必然性及现实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8 宓洽群;;改革管理搞活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1985年02期
9 吴功健,罗建斌;改革工科大学生培养过程的构想[J];高等教育研究;1986年01期
10 ;传统培养模式应当变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国;赵惠君;;21世纪水利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A];中国水利学会一九九九年优秀论文集[C];1999年
2 孙升云;吴启富;;二十一世纪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3 赵常伟;张建东;王学舟;马素军;;医学院校全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思考[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张克猛;;谈谈工科非机类、电类力学课程的改革——兼述《机械工程基础》教材的体系特点[A];世纪之交的力学教学——教学经验与教学改革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5 刘兴茂;陈昭烈;刘红;熊福银;;心肌细胞体外三维培养的初步研究[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黄晓琳;;从美国康复医师培养模式看我国康复医学教育[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7 杨正云;;谈体育教师人才的素质培养[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8 阎新华;;挑战生命科学前沿——解读徐荣祥和他的干细胞研究[A];烧伤湿性医疗技术(MEBT/MEBO)论文集锦[C];2001年
9 李青峰;许克毅;;论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特点[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10 王萍;林善明;;探索电气及电子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A];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北师大附属民族师范学校 王新禄;创新教育值得关注[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俞俭/文;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翟帆;高职高专: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成长的摇篮[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史根东;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00年
5 曲振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00年
6 通讯员 王群、龙泽群;共谋高层次人才培养良策[N];湖北日报;2000年
7 刘文选;上海中医药发展“大跃进”[N];健康报;2000年
8 钟山;当代大学生的优势和不足[N];吉林日报;2000年
9 伊边;当代大学生的三点优势和不足[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10 ;著名大学校长话“创新”教育[N];联合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昭烈;哺乳动物细胞无载体固定化培养技术的建立[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2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泉兴;我军院校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赵海涛;基于问题的校长培训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东光;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6 唐国瑶;我国住院医师培养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金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8 罗文标;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晓燕;四川省建设类中专教育发展思路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余大山;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传新;论建立开放的高职高专大学物理课程体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高爱国;新时期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解析与思路[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5 高明霞;论听、说的内在联系及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延边大学;2001年
6 马福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特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7 王凯;新型骨干师资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郭华;关于构建军队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9 李盛;WTO与大学本科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10 朱正亮;大学生素质发展的管理学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77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077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