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对“文化反哺”现象的再认识
[Abstract]:Firs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what is the cause of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backfeeding"? Professor Zhou Xiaohong, a famous scholar, believes that it refers to a sociocultural phenomenon in which the older generation learns from the younger generation. It is a beautiful landscape in the digital age, which attracts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From a sociological point of view, "cultural feedback" is a process of "reverse socialization", that is, the traditional educatee exerts influence on the educator in turn and imparts social knowledge to them.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正强;文化反哺与话语权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07期
2 杨立,郜键;网络传播时代青少年“文化反哺”现象调查与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何文广,宋广文;青年文化反哺的社会、心理意义分析[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4年04期
4 万晖;孟繁;吕伴;;“文化反哺”对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作用研究[J];华章;2009年10期
5 白显良;青年社会化中的“文化反哺”现象探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刘韵清,董正宇;从“文化反哺”现象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网络素质的提高[J];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7 周晓虹;;文化反哺——当代中国亲子关系的新模式[J];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3年01期
8 刘红;;论“文化反哺”现象下英语教师专业提升策略[J];考试周刊;2008年40期
9 刘绍容;;“文化反哺”现象对思想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30期
10 王凡;文化反哺:新时期青年文化的社会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佳萍;;新课标中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和应对方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2 杨子圣;;浅议课改中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3 郝健;;几个语文教学现象留给我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4 崔勤娣;尹东妹;;反思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5 郝文凤;;新课程高中英语探究式学习模式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6 曹涓;;浅议新课改的课堂有效教学中教师的作用[A];第七届全国微型实验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学微型实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陆守明;;农村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8 王静;;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和思索[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9 时珠贵;;朗读 默读 精读——新课程改革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之关键[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10 张水平;;新课程改革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洪云 王桃兴;楚雄市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N];楚雄日报(汉);2010年
2 李宝庆 靳玉乐;协商课程对新课程改革有何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赵小雅;在反思中前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吕益新邋本报记者 蓬国龙 周军;实施新课改 促进新理念[N];黔西南日报;2008年
5 晴隆县大田中学 华媛媛;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N];贵州民族报;2010年
6 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九中学校 谢丽卿;坚定信念 强化意识 优化方法 提高成效[N];山西科技报;2010年
7 任杰慧;新课程改革呼唤高素养的语文老师[N];中国改革报;2005年
8 蒋国和 (作者系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校长);用科学发展观把握新课程改革[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9 陈善哲 王娜;当新课程改革遭遇高考[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10 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中学 董大肆;新课程培训不是走过场[N];中国体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慧霞;西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荣伟;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苏州大学;2006年
3 袁磊;“农远工程”背景下的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曹俊军;反思与构想: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吕润美;新课程地理学习过程性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7 万伟;亦续亦断[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代建军;论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运作机制的转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韩承敏;教育随笔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2007年
10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显莲;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蔡建忠;新课标下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姜明南;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马秋荣;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本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红辉;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知识管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彭晓萍;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对话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才爽;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活动教学艺术[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方小芹;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莉;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295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129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