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21 12:32
【摘要】:教科书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诞生物。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于1877年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他们的工作对中国教科书的产生起到了很大作用。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使用的几种教科书是可考的“教科书”第一次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教科书”在官方文牍中出现的时间稍晚一些。最早大约在1901年初,刘坤一、张之洞在其著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在“教科书”的意义上使用了“教科之书”的说法。1904年初的《奏定学务纲要》中,对“教科书”的编纂使用作了详细的规定。教科书与近代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科书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传播载体,担当了近代中国教育转型的重任;教科书的编审制度与教育行政体制相关联,在近代逐渐走向成熟。教科书的发展折射了近代文化的转移。教科书展示了近代中国人的知识结构转换历程。教科书承担了近代国族认同和国民塑形的教育使命。
[Abstract]:Textbooks are the birth of modern Chinese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Christian missionaries in China established the School textbook Committee (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 in 1877. Their work played a great role in the production of Chinese textbooks. Several kinds of textbooks used by Nanyang Public School are the first time that textbooks are available in China. The textbook appeared later in the official papers. As early 1901, Liu Kunyi, Zhang Zhidong, in his famous "70% discount on Jiang Chuhui", used the term "book of teaching and technology" in the sense of "textbook". Detailed provisions are made on the compilation and use of the textboo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books and modern culture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extbooks,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a, and the system of textbook editing and reviewing is related to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Gradually matured in modern times. The development of textbooks reflects the transfer of modern culture. The textbook shows the course of knowledge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Textbooks bear the educational miss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shaping in modern time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类号】:G5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泽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胡适文学思想中的跨学科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陶海洋;;张元济与近代商务印书馆的组织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何智玲;;抗战后王云五与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的博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4 王陶峰;;陈师曾文人画论的“现代”意义探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董淮平;;解读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之认同[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6 刘阳;;进化与天演——重读《天演论》[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8年03期

7 颜浩;民间化:现代同人杂志的出版策略——20世纪20年代的《语丝》杂志和北新书局[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8 王蕾;张元济的出版人才思想[J];编辑学刊;1997年06期

9 汪家熔;还谈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J];中国编辑;2004年02期

10 吴永贵;;商务印书馆:近代出版机构中保持活力的典范[J];编辑之友;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2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3 王宇洁;;当代蕃坊:现状与未来[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4 许纪霖;;精英的社会史如何可能——从社会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5 龙扬志;;一个未完成的现代化方案——试论40年代袁可嘉的新诗理论建构[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鸿宾;;当代民族关系的模式、成因与境遇——“二元制”与“民族—国家”模式构建下族群关系的思考[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7 刘振;;礼制与中国政教关系[A];宗教与民族(第七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6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7 刘晖;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先红;从纷争突起到尘埃未定[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萌;清末民初小说理论审美价值范式分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郭志刚;1902-1932商务印书馆企业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吴园林;财权·政权·宪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陈似岚;在“戏改运动”和“样板戏运动”的“分水岭”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牛春艳;冷战后欧盟对中国“西藏问题”的干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饶权;从“革命排满”到“五族共和”[D];南京大学;2011年

8 蒋华林;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生成与培育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9 熊晓曼;传教士与中国传统学术[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京彩;民国时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变革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蕾;沈宣;;浅析专业和兴趣的关系[J];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21期

2 马宏丽;;基于高等教育新体制的就业指导研究[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年11期

3 江成栋;;《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历史故事》出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4 赖某深;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心路历程——读《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5 王奇生;民国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王敛掬;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页[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7 颜德如;;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七种理解[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8 王跃生;近代中国人口的地区流动[J];人口与经济;1991年04期

9 李华兴;近代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及其演变[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10 罗时铭;;近代中国人体育认知异化的历史学考释——以东西方两种不同的体育传播发展道路为研究视角[J];体育与科学;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振武;;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A];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下)[C];2010年

2 赵政宪;;当代人应具备立体型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型[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3 王明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章强;;多种校对方法并用 努力提高校对质量[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三集)[C];2005年

5 巫东朋;;秘书人员应如何建造知识结构[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6 郭华;;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与继续教育[A];科技期刊编辑研究文集(第四集)[C];1996年

7 秦文;;长江引航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A];湖北省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论文集[C];2005年

8 文贵良;;阿城的“短”:八十年代的话语建设之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9 王民;张英;;近年来高校地理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与知识结构演变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珞铭;吴超;邓艳星;石英;;安全律师新职业的展望及其知识结构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郑立华;“一团乱麻”的教育体制迷墙[N];中国商报;2005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范敏;践行生态园林需突破传统观念完善教育体制[N];中国花卉报;2008年

3 方舟子;如何鉴别“克莱登”大学[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王玉宝;期待革新的步伐[N];浙江日报;2011年

5 广东教育杂志社 黄日暖 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中高级教师 杨先武;为什么推不出奇才偏才怪才[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邓海建;给“退学圆梦”来点掌声[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唐彬;教育改革当被寄予更多期望[N];东莞日报;2008年

8 本报通讯员 侯宏虹 本报记者 朱振国;贝瑞特博士谈教育与创新[N];光明日报;2005年

9 蔡f ;建立需求导向型的教育体制[N];文汇报;2003年

10 朱敏;促进均衡发展 实现教育公平[N];无锡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谊;专长的实质:限制与精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高战荣;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吉春阳;秦宣夫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洁;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许江媛;加拿大公共教育发展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郝宁;专长的获得:刻意训练理论及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郑淑芬;近代中国人治、法治的冲突与嬗变[D];吉林大学;2008年

8 王立君;概念图在促进认知和评估知识结构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左世元;近代中国政派、政要之对日态度及策略研究(1915-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方统法;组织设计的知识基础论[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洁丽;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本科表演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2 田甜;知识的多元化表示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3 孙薇娜;英语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与综合技能形成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文萍;关于高中化学教师素质的调查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杨飞雪;论新课程改革中中学政治教师的素质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林华;龙嘉镇小学科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崔竹;吉林省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知识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吴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师知识结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冯翊;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知识结构优化过程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高文静;论芭蕾基训钢琴伴奏者的知识结构和弹奏要领[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95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195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b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