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中的四个“交往”层次
[Abstract]: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low effect of moral education, we must break the pure and perfect abstract exposition of the problem of "communication", and distinguish the four levels of communication from the angle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reality. Then it is clear that correctly dealing with the four kinds of communication relations in moral education, affirming the relative stability and difference of the four levels is the premise, the key is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communication, and to put the foothold into the moral practice.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1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奂平清;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2 王坤庆;人性、主体性与主体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3 毕世响;交往、教育与异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正华;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瑞菲;陈世永;;解读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余文龙;;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冯文全;论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秦发盈;成人教学艺术的交往本质追问[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5 周鸣鸣;论审美化德育模式的建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6 傅梅芳;主体性、主体性教育及其实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李红惠;时代背景:理解主体性教育的一把钥匙[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刘长城,刘吉林;儒学德性传统与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4期
9 徐国强,王晨燕;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6期
10 刘铁芳;生命 道德 教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合荣;事实与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潘建红;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丁锦宏;品格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伟胜;现成生活与可能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傅才武;近代化进程中的汉口文化娱乐业(1861—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梁清;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琴;学校教育中师生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徐君;街道职能社会化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科层制与生活世界的冲突[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2 丁瑛;高中生语文自主作业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齐勇;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价值问题比较[D];黑龙江大学;2006年
4 刘焱;场域共生: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玉龙;分层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的探索与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汪明东;网络教育师生交往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李雯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8 徐生;当代教育中师生交往行为缺失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保明;论德育灌输[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李小红;“主体教育实验研究”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夏正江;对话人生与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04期
2 张敷荣,和学新;试论德育实践的逻辑起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2期
3 项贤明;关于交往与教育的哲学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04期
4 衣俊卿;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02期
5 吴海江;中国现代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的确立及其对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万代;;新的课题[J];四川教育;1980年08期
2 ;按不同年级特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J];天津教育;1981年09期
3 B.H.谢尔达柯夫;陈会昌;;道德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1年10期
4 贾宁超;王哗;;略谈鲁迅对青年的道德教育[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5 矢岛羊吉,福保博行,王健 ,孙凤翔;论家庭、学校与道德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82年03期
6 林柏春;保加利亚举行第四次伦理学家代表会议[J];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07期
7 ;《幼儿园的道德教育》即将出版[J];幼儿教育;1982年12期
8 杜殿坤;采石;;知识对于道德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论道德教育之二[J];湖南教育;1982年03期
9 杜殿坤;采石;;“德育需要一个大纲”——苏霍姆林斯基论道德教育之七[J];湖南教育;1982年09期
10 杜殿坤;采石;;进行道德教育要有教材——苏霍姆林斯基论道德教育之八[J];湖南教育;198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正明;;西郊凹村的科教富民[A];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C];1997年
2 吕梁;;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3 _5W有;;培,
本文编号:2210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210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