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从外显趋于内蕴
[Abstract]:As far as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of learning is concerned,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very popular because of its obvious effect in changing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atmosphere in the classroom and promoting students to form good non-cognitive qualities. It has become a powerful discourse and an indisputable thought in classroom teaching.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due to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improper grasp,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From class
【作者单位】: 江苏教育学院宜兴学院教科室
【分类号】:G4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娴珏;;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初步尝试[J];现代教学;2011年09期
2 阮娅丽;郑艾萍;;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3 宗志福;新课程教学中的不等式[J];基础教育;2004年10期
4 姚利;;美国课堂教学的“一分钟试卷”[J];基础教育;2006年10期
5 李瑞;;合作学习本土化的问题探究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6 ;源创教育杯“课堂教学精彩一页”征文启事[J];教师博览;2011年07期
7 ;源创教育杯“课堂教学精彩一页”征文启事[J];教师博览;2011年09期
8 张薏;;课堂教学中的“鲇鱼效应”[J];大众心理学;2003年12期
9 陈光辉;;关于课堂教学和教师成长的随想[J];安徽教育;2011年05期
10 陈晓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丽红;;历史情境体验型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2 姜长松;韩新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验研究报告[A];走进新教育: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成果集[C];2006年
3 倪娟;海门市海南中学课题组;;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初中课堂教学良好心理状态的实验研究”中期实验报告[A];全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一)[C];2004年
4 李春鹏;张新奎;李为民;;信息化课堂教学“三原则”解析[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郑祖利;;浅谈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6 卢传梁;赵润麒;;试论“主体性教学”(节选)[A];第六期全国陶研骨干培训班文集[C];2001年
7 庞维国;;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学习:生成论的视角[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彭杜宏;王秀丽;;大学生内隐合作态度与外显合作态度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李凤平;;对提高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认识[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10 李玉堂;;奏好课堂教学“三部曲”[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昌邑市文山中学 姜言平 昌邑市外国语学校 刘丽娣;高效课堂教学的探讨与反思[N];学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周静;“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N];通辽日报;2010年
3 江西南丰县教研室 罗春英;新课程呼唤有效的合作学习[N];学知报;2010年
4 阜宁县城北初级中学 沈明光;构建“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5 山东省平度实验小学 刘炳喜;课改下更需要课堂秩序[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许晓川 卢红;合作学习的理念[N];中国教师报;2003年
7 王凯 聂俊;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该做些什么[N];中国教师报;2003年
8 彭晓泉;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N];中国教师报;2005年
9 马玉顺 刘曰礼;新课改应关注课堂教学细节[N];中国教师报;2005年
10 武穴市四望镇中心学校 张烈学 汤文华;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初探[N];黄冈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忠厚;从混沌走向协同: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境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陈迪;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宇;意义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孟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卫国;数字化聚合环境中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吕红日;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良初;课堂传播效果:研究的维度与理论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江卫华;协同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互动设计、分析与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冬梅;关于合作学习组织优化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鹏;基于网络的中学生合作学习环境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志升;合作学习过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林芳;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琳;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7 李朝辉;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童巧平;动机理论视野下的合作学习[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陈志芳;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丽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515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251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