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话语逻辑
[Abstract]: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logical problems in the discours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ory research, such as vague concept, generalization of content, unclear logical argument and so 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everal representative papers,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manifestations and causes of these discourse logic errors, and make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origin of these error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哲学基础研究”(批准号:05JC880045)
【分类号】:G40-0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2 余胜泉,马宁;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3 李祺;李春鹏;;教育技术是什么[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4 汪基德;;由教育信息技术的定义所想起的问题——兼论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领域中概念的泛化与歧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5 杨开城;张晓英;王斌;;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教育理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铁刚;人文视野下教育技术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连峰;陈小梅;;浅议信息化教学设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刘增厚;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李彬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4 邰文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观[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5 张海森;论网络时代高等教育教与学模式的创新[J];成人高教学刊;2003年02期
6 王宇飞;信息技术教育对传统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的影响[J];成人教育;2004年03期
7 邱衍庆;城市竞争协调之道——追求竞争价值、目的、工具合理性统一[J];城市规划;2005年01期
8 徐皓;理解评估——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沉思[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19期
9 王金发,王国雄,何炎明,戚康标,冯冬茹,刘兵;创建“开放式、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1期
10 徐皓;试论远程开放教育中教学模式的研究视点和建构维度[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陈文;;纵观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3 张德广;;建构“主体、探究、创新”教学模式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途径[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烨;一般社会中的劳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2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黄富峰;论道德思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柯清超;分布式学习系统软件建模方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赵德光;现代化进程中云南石林阿诗玛文化的转型与重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马宪春;学习技术系统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赵爽;教育政策合法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伟言;当代中国德育价值取向转型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盈;中外高职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盛小清;协作学习环境下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涛;师范生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能力培养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4 叶万平;高中生物单元课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5 林伟群;浅论构建网络环境下的高效学习体系[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黄赛英;建构性数学学习与创造性思维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7 杨宁;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爱武;大学信息素质教育构建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10 庹权;我国社会转型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与趋势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绍东;解读教育技术领域的新界定[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2 孟红娟,郑旭东;对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的批判分析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3 邱崇光;“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辨析——与何克抗教授商榷[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4 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下)[J];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03期
5 李祺;发展电化教育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6 李祺;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7 李康;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8 张景生,谢星海;浅论教育技术价值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9 梅家驹;教育技术的价值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10 赵厚福,刘兆臻;教育技术的技术本质与定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志凯;再论逻辑证明与实践标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2 林铭钧;陈康扬;;论逻辑证明及其作用[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3 祝诚;鲁迅杂文教学初探[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1年03期
4 刘占先;第七讲 论证[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6期
5 周洪仁;辩证逻辑论证原则初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6 吴荣宝;;如何发现证明——浅谈赫列斯蒂克方法[J];数学教学通讯;1981年04期
7 王耀X;;实践检验与逻辑论证的联系[J];学术月刊;1981年01期
8 奚定华;;在中学代数教学中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1981年04期
9 老甘;;对“三要素”“中心论点”说的异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10 王明权;逻辑论证与语言艺术[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庆英;;转变观念为提高中华民族的逻辑思维素质大力发展逻辑教育[A];1997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7年
2 匡调元;;论传统中国医学之特色[A];全国中医藏象研究创新思路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3 匡调元;;从“道在器中”论中西医结合[A];第三届海峡两岸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家栋;;医学论文的审修[A];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005年全国医药卫生报刊主编和编辑岗位资格培训班讲义[C];2005年
5 罗雄飞;;同一部门内价值决定问题——与蔡继明教授商榷[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家栋;;医学论文的审修[A];全国医药卫生报刊主编和编辑岗位资格培训班讲义[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搞哲学的人应当有较高的逻辑修养[N];光明日报;2000年
2 李s拧±钐烀,
本文编号:2263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263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