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转向与建制嬗变:1949—1956年间的教育学
[Abstract]:Taking the subject development of pedag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cipline establishment and theoretical turn in the planning era, and reveals the realistic social conditions for the knowledge-based transformation of pedagogy. To understand how to support the theoretical turn, and to explore the limitations and the crux of today's theoretical innovation. The content of this paper includes the following parts: introduction, the origin of this study, the definition of related concepts, the clarification of research perspective, analysis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first chapter reviews and recalls the main evolution of pedagogy in China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historical state of Herbart pedagogy and Dewey pragmatism pedagogy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nese educational circles after its introduction are briefly investigated. Finally, the establishment of pedagogy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summarized. The second chapter explain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turn of pedagogy theory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fate of Dewey's pedagogy from subversion to its en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iscusses the introduction of Kelov's pedagogy in New China and its wide spread, and finally analyzes the essence of the theoretical turn of pedagogy.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discipline establishment process of pedagogy, which is centered on specialty setting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explain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cipline establish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uthority of Kelov's pedagogy. Finall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discipline system of control and planning on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innovation. Conclusion: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turning process of pedagogy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hanges in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pedagogy, In the end, this paper draws two conclusions: first, the theoretical turn of pedagogy was rapidly completed under the control of political power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econd,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pedagogy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ovided i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the theoretical turn of pedagogy, but the planned discipline system restricted academic innovation.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5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研讨会顺利召开[J];教育学报;2011年04期
2 李运林;;论“信息化教育”学科——三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3 雷妍;;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4 王健;;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中的立场与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7期
5 孔又专;张楚廷;;论我国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6 黄宇琛;陈立;;教师知识的构成与优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7 潘海燕;;关于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策略的若干思考[J];教育导刊;2011年08期
8 吴启航;;浅谈小学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形成的作用[J];中国教师;2011年S1期
9 王丽萍;周长明;;凸显问题“三性” 开展有效教学——浅谈新课改下问题性教学策略的运用[J];教师;2011年21期
10 殷博;;浅谈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卜玉华;;试论人文学科领域中的教育学尺度[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李富强;廖伯琴;;“科学教育学”是否是一门学科[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霍涌泉;;寻求心理学理论研究繁荣的新机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聂琴;;从“自在”走向“自为”——论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及大学的成人教育责任[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5 ;陈学飞简介[A];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刊[C];2007年
6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7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8 黄雄英;;让思维的发散与聚敛和谐发展[A];珠算珠心算对学习和工作的作用[C];2005年
9 王剑;;商务印书馆与近代西方教育学理的东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潘懋元教授简介[A];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庚靖;教育学科建设的新发展[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沈群 书评人;学科·思想·学术[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3 ;新时期如何建设教育学科?[N];光明日报;2011年
4 叶澜;为了教育学科“明天”的反思[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杜以德 柳士彬;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回顾与反思[N];光明日报;2005年
6 李彬彬;浅谈农村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教育[N];团结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张圣华;又一次重要的拿来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蔡双喜;跨学科建制最接近妇女学使命[N];中国妇女报;2007年
9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杨天平;呼唤建立现代教师教育学科[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李学农;教师教育制度最应改革哪些方面[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嵘;高深学问与国家治理[D];厦门大学;2004年
2 周舒;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3 王健;我国教师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及学科体系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晓宇;英国师范教育机构的转型:历史视野与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庞庆举;教育学的人性假设与理论构建的关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梁燕玲;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变迁及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李福春;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傅莹;中国20世纪上半叶文学概论的发轫与演变[D];暨南大学;2002年
9 张澜;伍德罗·威尔逊社会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孙胜;现代安全教育的机理与优化方法及其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诚江;理论转向与建制嬗变:1949—1956年间的教育学[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2 徐娟;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中女生居多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毛为勤;《留美学生季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玮;试论高等师范院校的合理转型[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兴星;清华历史系的早期发展(1926-1935)[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邹顺鹏;高校教育学科建设理论探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胡丽;我国高师物理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8 周倩雯;教育戏剧学新探[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9 任珂;论教育学的人文意蕴[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王涛;利用情绪分化训练促进中重度智障儿童人际交往[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63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263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