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重庆市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情况

发布时间:2018-10-14 15:05
【摘要】:目的探讨重庆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流动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对重庆市城区6所小学在读流动儿童499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499名流动儿童中,10.57%回答“经常受城市儿童欺负”,29.29%在课堂上经常举手发言,40.12%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80.10%有要好的城市儿童朋友,34.87%担任班干部,愿意转学回老家的仅占19.83%。结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情况良好,但在参与集体活动和课堂发言方面还显得不够积极。应重视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流动儿童的社会心理发育提供良好的校园和社会环境。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ocial adapt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igrant children in Chongqing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m to build a good atmosphere for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Methods A total of 499 migrant children in 6 primary schools in Chongqing were investigated by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Results among 499 floating children surveyed, 10.57% answered "being bullied frequently by urban children", 29.29% often raised their hands in class, 40.12% coul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group activities, 80.10% had close friends with urban children, and 34.87% served as class cadres. Only 19.83 students are willing to transfer to their hometown. Conclusion the social adapt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is good, but they are not active enough in participating in group activities and speaking in clas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 adaptability of migrant children so as to provide a good campu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migrant children.
【作者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人口学教研室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重庆医科大学
【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专项课题(05Jwsk043)
【分类号】:G4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朝晖,蒋志宏;"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10期

2 杜鹏,丁志宏,李兵,周福林;来京人口的就业、权益保障与社会融合[J];人口研究;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曾守锤;李其维;;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解决办法[J];心理科学;2007年06期

2 张利洪;刘洲;;刍议“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郑家裕;;促进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政策诉求[J];青年探索;2006年04期

4 杜鹏;李一男;王澎湖;林伟;;流动人口外出对其家庭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7年01期

5 华灵燕;;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综述[J];中小学管理;2006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鲁化堂;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朝晖;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凌云;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地方政府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4 董宏鹰;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农民工问题[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高勤;论迁移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保障的国家责任[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华灵燕;现行义务教育体制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范丹;流动儿童教育的社会福利问题探析[J];理论月刊;2004年11期

2 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3 郭星华,储卉娟;从乡村到都市:融入与隔离——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J];江海学刊;2004年03期

4 杜鹏,丁志宏,李全棉,桂江丰;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4年06期

5 文军;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立岚;一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矛盾与社会适应[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2 Elizadeth B.Aurlock ,张杰;儿童期创造力的表现——志向[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8年03期

3 张杰;危害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8年04期

4 潘锦棠;去适应社会还是求社会适应——写给面临毕业分配的女大学生[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89年00期

5 徐亚斌;从众行为的机制及影响因素探讨[J];浙江学刊;1990年03期

6 ;锻炼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J];草原税务;1994年06期

7 陈永胜;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1995年01期

8 ;生活卡[J];教师博览;1995年03期

9 赵兴宏;关于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性教育的几个问题[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03期

10 赵兴宏;关于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性教育的几个问题[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江涛;郭凡;;农民工的社会适应——广州个案研究[A];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C];1998年

2 吴俊;;浅谈心理美容一二[A];第四届东南亚地区医学美容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1999年

3 郑晓瑛;;提高人的素质的人口学观点[A];人学与现代化(三)——北京市人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王美芳;张文新;苏霞;邴倩;;小学儿童社会支持特点的初步研究[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5 翟丽红;曲承华;刘佃伟;;创建和谐的氛围来提高中学生心理适应能力[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赵瑞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王勤明;劳侠;;人的健康发展——网络时代遇到的重要课题[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林志成;朱向东;;压力心态与潜能[A];吉林省预防医学会2004年预防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时玉生;户红卫;;谈谈如何给心灵减肥[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周贤江;高治;张巧玲;;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适应力分析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市健康教育中心;青少年的心理卫生[N];大众科技报;2000年

2 晓隋;健康的乞丐 有病的国王 谁幸福[N];经济消息报;2000年

3 亚康;你性健康吗?[N];江苏科技报;2000年

4 红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N];辽宁日报;2000年

5 蒋蓓;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6 王晓明;话说适应性障碍[N];云南政协报;2000年

7 徐国亮;必须实现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杨凌 陆仁;关注都市人的“亚健康”[N];解放日报;2001年

9 小娉;CEO你的心理健康吗[N];科学时报;2001年

10 傅德明;癸氟哌啶醇维持治疗精神分裂症[N];中国医药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陆启光;壮族儿童社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严征;农民工子女健康和行为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杨彦平;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小芳;性别角色的鉴定及其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安伯欣;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志国;课外体育竞赛中侵犯行为和社会适应、道德定向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邓玉平;职业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初步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5 笪学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6 罗Z,

本文编号:22708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2708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f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