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焦虑心理的调适
[Abstract]:In the face of fierce competition, college students are prone to tension and anxiety, which not only affects the healthy growth and smooth choice of jobs, but also rela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ocial stabilit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auses of job anxiety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ety, school and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levant strategies, that is, to renew the concept of choosing a job, to set up a sense of competition, to analyze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to face up to the pressure of employment,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oneself, and to position the objective reasonably. Self-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ptimization of the attitude of career selection, the realization of targete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作者单位】: 滨州学院教育科学系
【分类号】:G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伟;毕业生择业心态分析及教育指导[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乔浩风;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先明,徐德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特点及有效实施[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刘洁;试析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因素[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许松芽,连榕;新手到专家:职业专长发展的必由之路[J];福州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4 丁继;构建以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5 罗杰;;职业技术院校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初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陶卫平;;高校学生毕业实习模式的有益探索——黄山学院旅游系“零适应”毕业实习模式的调查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曾宪章;人的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关系[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8 刘清;朱克忆;;技术:职业教育研究不可忽视的主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9 武玉荣;;浅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培养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6年25期
10 龚箭;;中职数学教学策略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即墨市第一职业中专课题组;王联军;江守广;;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职业学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调查和研究》结题报告[A];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技术学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调查和研究》山东课题组结题报告[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前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吴晓义;“情境—达标”式职业能力开发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拥华;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管理特色的创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晓峰;高等职业院校校企联合德育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冷玉霞;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董丹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韩福勇;石油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姚贵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初步构想[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吴晓昱;中国西北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天玲;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化学学习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高秀云;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反思[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静;中职生数学概念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林萍;施玉华;施福才;;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调试[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1期
2 刘荣先;;大学生就诊心理特征及应对措施[J];大众心理学;2003年12期
3 齐原;;大学生情绪调节的现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4 鲍丽;熊英;;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S1期
5 高燕;赵乃迪;苏展;;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J];大众心理学;2009年02期
6 谢彦彦;;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初探[J];才智;2011年17期
7 郭瞻予;;大学生自主性研究历史与现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郭中然;;大学新生的心理调适[J];大众心理学;2003年11期
9 胡雁波;;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06期
10 张志松;尹国兴;;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探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玉;;试析心理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应用状况[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2 徐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3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迟立忠;周湘文;;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整体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杨凯;张烨君;;当代大学生诚信人格特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罗佳;姚本先;;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心理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丁秀玲;韩力争;冯玉州;;大学生的人格描述与心理健康教育[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9 杨心德;蔡李平;张莉;;大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压力指数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闫琼;王有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实习生 张婷邋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 段素菊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伍芳辉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讲师 袁光亮;引导比实践更重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杨晨光;教育部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研讨班[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舒斌;我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N];安徽经济报;2006年
4 ;我州特岗教师资教大学生陆续到位[N];恩施日报;2006年
5 沙琼;大学生郁闷时别“硬扛”[N];健康时报;2007年
6 郑祥渊;戴云山麓“高知村”[N];福建日报;2007年
7 通讯员 安立新邋记者 荣肖磊;我省2007年度“助学工程”受助生确定[N];河北日报;2007年
8 桑红;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常用办法[N];四平日报;2006年
9 周慧虹;就业大学生别被心理不适应难倒[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10 记者 赵大勇邋赵小羽;不善交友致大学生心理疾患,父母有责任[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5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马嵘;不同运动方式和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8 张瑜;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9 张雯;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渭玲;媒体暴力信息对不同现实暴力接触大学生生理心理的不良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高迎浩;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3 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5 石晓勇;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杨琳娜;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7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8 肖秋萍;团体心理咨询促进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王彦如;山西省大学生SCL-90的常模建立[D];山西大学;2003年
10 张岩;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286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286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