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社会关系对小学生孤独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0-26 10:51
【摘要】:用问卷法和同伴提名法对876名小学生的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与小学生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各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儿童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对儿童的孤独感有较大的预测作用,但在不同性别、年级水平上又存在明显不同。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child attachment, teacher acceptance, peer acceptance and loneliness in 876 pupils was studied by questionnaire and peer nomin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mong parent-child attachment, teacher acceptance, peer acceptance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oneliness,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levels of variables. Parent-child attachment, teacher acceptance and peer acceptance had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s on children's loneliness, bu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genders and grade levels.
【作者单位】: 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系
【分类号】:G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于海琴,周宗奎;儿童的两种亲密人际关系:亲子依恋与友谊[J];心理科学;2004年01期

2 赵冬梅;周宗奎;;童年中期同伴关系的变化对孤独感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耀阳,李晓;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2 张顺;王良锋;孙业桓;张秀军;;安徽省某农村地区3~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J];疾病控制杂志;2007年01期

3 吴剑;蒋威宜;;孤独感及我国小学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Z2期

4 李彩娜;邹泓;;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韦耀阳;高中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6 王良锋;张顺;孙业桓;张秀军;;安徽某农村地区小学生社交焦虑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10期

7 周宗奎,赵冬梅,陈晶,蒋京川,Rachel Hundley孟菲斯大学心理系;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4期

8 赵冬梅;周宗奎;;童年中期同伴关系的变化对孤独感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年01期

9 周宗奎,;孙晓军,赵冬梅,Hsueh Yeh;童年中期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中介变量检验[J];心理学报;2005年06期

10 赵冬梅;周宗奎;刘久军;;儿童的孤独感及与同伴交往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沈嘉祺;论道德情感的生成与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江洋;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预期性、发展性及差异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 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冬梅;童年中期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和社交自我知觉[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朝霞;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任丽杰;小学儿童孤独感及其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丽君;青少年依恋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梁楠;基于气质评定的幼儿同伴关系培养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周连;关于鄂西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调查与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孙晓军;儿童社会行为、同伴关系、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谭静;儿童友谊、同伴接纳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朱婷婷;童年中期社交退缩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咏梅;青少年依恋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邹泓,周晖,周燕;中学生友谊、友谊质量与同伴接纳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2 于海琴,周宗奎;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4期

3 万晶晶,周宗奎;国外儿童同伴关系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3期

4 周宗奎,赵冬梅,陈晶,蒋京川,Rachel Hundley孟菲斯大学心理系;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4期

5 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辉;婴儿早入托到底好不好[J];幼儿教育;1993年Z1期

2 宋建军;教师“扒分”现象扫描[J];价格月刊;1995年01期

3 吴放,邹泓;幼儿与成人依恋关系的特质和同伴交往能力的联系[J];心理学报;1995年04期

4 薛志成;部分教师“扒分”现象扫描[J];价格与市场;1997年12期

5 乐国安,D·G.弗里德曼,,C.帕克;中国的母子关系模式及文化传递[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6 郑晓边;爸爸,回来吧![J];早期教育;1997年05期

7 朱宁波;终生学习社会中的学校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1998年03期

8 陈会昌,梁兰芝;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0年01期

9 吴放;为孩子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港湾”——谈亲子依恋关系[J];学前教育;2000年03期

10 姜岚;美术活动中开放式提问的应用——评中班美术活动《郊游》[J];学前教育;200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岳永华;陈会昌;;儿童2岁时的亲子依恋与其4岁时问题行为的关系[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王雨红;;婴儿期亲子依恋关系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及智力促进[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陈珊;林秋君;胡君;王莉玲;陈燕惠;陈达光;林桂秀;;早期教育在婴幼儿保健门诊应用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内地、港、澳)“儿童发育与行为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林敏;李其维;程利国;;小学六年级学生自我评价影响因素的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赵冬艳;王争艳;雷雳;;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的自主性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宗爱东;李丹;丁月增;;2岁儿童分享行为与家庭因素关系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伍亚娜;雷雳;;亲子依恋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赵冬艳;王争艳;雷雳;;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的自主性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郁虹;;班级“博客” 网页__开创现代家园共育新形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北京大兴县黄村第七小学 李鹏;如何培养学生自信心[N];中国体育报;2000年

2 徐青;父亲与孩子[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3 朱敏 徐小龙;幼儿园网络课程建构的原则[N];光明日报;2003年

4 黄春香;依恋:孩子心理发育的“营养剂”[N];大众卫生报;2004年

5 林洁莹;匠心在兹:儿童社会性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胥晓琦;婴儿让父母依恋有“高招儿”[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7 会宁县太平店镇青江中学 王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分析[N];甘肃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高翔;影响小学生同伴接纳的因素分析及其干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晓辰;小学生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学业成绩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林敏;小学六年级学生自我评价影响因素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赵冬艳;北京城区高中生亲子沟通、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的性行为和性态度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姜凌云;依恋理论的人际关系说及其实用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吴小秀;大学生亲子依恋、积极生涯态度与生涯未决的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954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2954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f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