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兼论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
[Abstract]: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is the first focus of quality education." Creative education has not made a breakthrough,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at the ideological concept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Tao Xingzhi, the earliest educator who advocated creative education and democratic education, pointed out: "the most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creativity is democracy." Educators must study and practice Tao Xingzhi's idea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and establish the idea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After a long time of effort, creative talents will emerge in large numbers under the cultivation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作者单位】: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分类号】:G40-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幸皖云,孔祥明;“手脑双挥”的教育实验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许琼华;;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J];爱满天下;2003年05期
3 吴明海;姚小烈;;从陶行知大学之道思想论大学生价值取向[J];爱满天下;2003年05期
4 钟昭会;唐智松;;理解儿童,指导儿童,解放儿童——论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当今启示[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5期
5 毕扬;郑海峰;;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才智;2008年01期
6 刘静;;发展幼儿创造力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才智;2008年02期
7 于大海;李春花;;论人本主义德育理论的特点[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袁建明;现代大学校长的角色功能的转变[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赵红亚;论陶行知的终身教育思想[J];成人教育;2003年12期
10 吕丽;;美学视角下培养成人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米琳;;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刚;北碚文化圈与1940年代文学[D];吉林大学;2005年
2 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牛利华;“回归生活世界”思潮的教育学省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印房;社会转型时期的“文人相轻”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5 严仲连;在现代与传统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蔡幸福;陶行知与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黄祯玉;突围与自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超;陶行知批判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海燕;农村基础教育城市价值取向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佳;教师在线专业发展问题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4 胥英明;中国主要社区教育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5 罗忠明;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大纲》与《英语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秦毅;一个实业家对教育的思考与追求[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卢少兵;英语听力教学对学生智能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罗忠明;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若干专题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许琼华;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静;乡村教育中的文化使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J];教育导刊;2002年11期
2 罗红,罗剑英;创造教育源于中国[J];发明与革新;2000年01期
3 张涛,冯月明;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创造教育的启迪[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金礼福;;中国创造教育的先驱——陶行知[J];生活教育;2007年12期
5 农兴强;浅淡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J];广西教育;1999年11期
6 胡晓风;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理论和方法[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Z1期
7 ;倡导“创造教育”的陶行知[J];作文世界(高中);2003年07期
8 金萍;有感于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J];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10期
9 胡晓风;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理论和方法[J];教育科学研究;1994年06期
10 马云玲;学习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推进高职高专教育改革[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进发;;陶行知先生与创造教育[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C];1987年
2 陈家吉;;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
3 杨进发;;陶行知先生与创造教育[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4 徐瑞生;;“师陶”与“师魂”——浅议与践行陶行知先生之创造教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5 缪君;;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与现代创新教育研究——开展幼儿创造性思维训练[A];第六期全国陶研骨干培训班文集[C];2001年
6 刘在琳;;一代宗师 万世师表——纪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诞辰110周年[A];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C];2004年
7 卫建国;;陶行知先生是我党的亲密战友[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C];1987年
8 陈屏;;学习陶行知 研究陶行知[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9 张焕欣;;在陶行知先生塑像前[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
10 卓国卫;;试论陶行知先生的人格魅力——参加全国陶研骨干培训有感[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计方胜;校长的权威从何而来[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友文;让德育渗透更为自然[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张树伟;暑假就到了,我们来读陶行知[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马鞍山 张曙光;屯溪发现陶行知创办的《生活教育》杂志[N];黄山日报;2009年
5 王运来 龚放 罗静;秀绝金陵第一声(中国名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6 康叙五;在兰州首倡陶行知教学思想的台和中[N];兰州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苏令;陶行知眼中的理想校长[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祝彦;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N];学习时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翟晋玉;在“做”中“教”与“学”[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10 盐城市大纵湖初中 徐开泉;浅谈和谐校园中的“良知”教育[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擎华;陶行知与民国社会改造[D];山东大学;2008年
2 蔡幸福;陶行知与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文霞;个性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1997年
4 杨俊;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陆克俭;发现与解放[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兰军;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论坛上的展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汪楚雄;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1912-1930)[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肖晓玛;杜威美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牛利华;“回归生活世界”思潮的教育学省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永生;《申报》的对日舆论研究(1931.9~1937.12)[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昌铎;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碧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马来西亚培正独立中学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晓宇;创造教育应有的哲学理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4 薄建国;论大学创造教育的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勇;魏书生与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6 余庆东;对陶行知与杜威教育哲学思想比较及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剑慧;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生活化语文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许琼华;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涂雪峰;陶行知社会改造思想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陈庆;创造教育的评价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084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308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