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浅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发布时间:2018-11-06 20:07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哲学最新发展的几个思潮或倾向的总称,强调反思与批判现代性;反对中心主义,提升非理性主义;倡导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语言范式取代意识范式。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主要包括教育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教育研究观、教育评价观等。教育目的观着重于追求的"发展"理念;课程观强调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肃性;师生观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育研究观关注教育活动的差异性,使教育研究从现代性下解放出来,从一元转向多元;教育评价观强调人文化的评价方式,重视所有参与者的看法,并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来消除分歧而得出结论,从而调动被评价者的积极性,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公平性。
[Abstract]:"Postmodernism" is a general term of several thoughts or tendencies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western philosophy, emphasizing reflection and criticizing modernity, opposing centralism, promoting irrationalism, advocating multi-angle and pluralistic methods, and so on. The paradigm of language replaces the paradigm of consciousness. Postmodernism education view mainly includes educational aim view, curriculum view, teacher and student view, educational research view, educational evaluation view and so on. The view of educational purpose emphasizes the idea of "development", the view of curriculum emphasizes richness, circularity, relevance and seriousness, and the view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encourag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develop a kind of equal dialogue relationship.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view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which liberates educational research from modernity and turns from monism to pluralism. The view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emphasizes the way of human culture evaluation,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views of all participants, and comes to a conclusion by means of consultation and dialogue, thus arousing the enthusiasm of the people to be evaluated and ensuring the authenticity and fairness of the evaluation.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衣俊卿;评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思潮[J];教学与研究;1996年02期

2 王景英,梁红梅,朱亮;理解与对话:从解释学视角解读教师评价[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玲;对新世纪校长个性化培训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06期

2 樊陈琳;现代学徒制——我国教师培训的重要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02期

3 张建平;;论新教师的教学成长[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08期

4 赖晓杰;;国内对隐性知识及其教育的研究进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08期

5 李霞林;;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Access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6年11期

6 成中梅,袁晓萍;高等教育如何迎接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挑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9期

7 屠高,唐德善;欠发达地区的制度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4期

8 陈红梅;中外学校职业指导比较研究探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04期

9 郑晓梅;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19期

10 戚谢美,王静;教育产业综述及其发展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2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杏妹;;全面深化绿色教育 促进学校和谐发展[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2 林福才;;校本教研的基本理论思考[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3 谭润清;;少年命案犯罪心理结构及预防对策探讨——湘潭县近五年少年命案情况的调查[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4 程龙梅;;构筑德育对话课堂:增强学生德育主体性的有效途径[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5 王曙光;蒲哲;;职业能力与人才培养的三个定位[A];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山东课题组研究成果[C];2005年

6 赵红亚;;试论学习型社会大学的整合策略[A];2007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7 荀振芳;;学术自律视角中的学术自由[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8 刘德富;;以人为本,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9 邵学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改革[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教育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仪淑丽;;网络教育时代的教师角色重构[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方明;缄默知识面面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滕军红;整体与适应——复杂性科学对建筑学的启示[D];天津大学;2003年

10 张金梅;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华芬;师生网络沟通现状及其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宗平;高中数学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艺文;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段恺;论作为现代艺术表现的反讽[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亚平;论新时期文艺创作中的平民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6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超良;类精神:当代教育的应然追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熊颖;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研究及实践[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王景强;网络媒体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金斌华;创新教育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亚玲;;实践育人理念的哲学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01期

2 王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模式创新[J];中国科技财富;2010年Z1期

3 ;《闽台文化教育史论》出版[J];教育评论;2010年01期

4 陈平;;执着的追求 无悔的奉献[J];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5 高思成;;区域推进课程改革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1期

6 徐春根;;庄子教育观管窥[J];嘉应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廖宇婧;;论弗莱雷的对话观以及对我国教育实践的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李申申;李小妮;;教学中的对话与平等之辨——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3期

9 帅伟;;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完整的教育——从三对关系看教育的完整性[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陈晓冰;;情理合一:小学语文课堂的本真追求[J];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玉芬;;浅谈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2 何燕飞;;浅析家长在幼儿美术教育上的误区[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新疆卷)[C];2010年

3 张燕;;在班级教学中实施素质评介的一点体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4 容伟干;;初中生物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性研究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5 曾志勇;;读后感[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6 张莉;;福禄倍尔和蒙台索利的冲突与融合[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7 蔡剑兴;;试析斯宾塞的科学知识价值观与教育[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8 杨克瑞;;教育思想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9 牟映雪;;雷沛鸿与晏阳初教育思想之比较[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10 孟旭;;张之洞教育思想发展阶段论[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定宇;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面“多棱镜”[N];解放军报;2010年

2 特约撰稿人 钱晓鸣;没有殉道精神,宁可改行[N];美术报;2010年

3 记者 龚庆萍;三年完成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N];昆明日报;2010年

4 见习记者 董学峰;设新莞人家庭活动日来预防[N];东莞日报;2010年

5 通讯员 夏慧;吉隆县各乡镇中小学校积极探索教育发展的新路子[N];日喀则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张巧玲;新“两弹一星”为中国发展提供原动力[N];科学时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微;后危机时代呼唤“双创”型人才[N];中国人事报;2010年

8 吴建琛 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教育思想“入轨”幼小才能无缝衔接[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陈彬 陆琦 袁建胜 孙琛辉;高考须还考生更多自主权[N];科学时报;2010年

10 张琨 通讯员 谭树生 王银高 廖斐;龙岗 营造孩子们精神净土[N];深圳商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崇乐;体育审美教育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亚杰;基于集成的学位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刘庆昌;论教育思维[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岳伟;批判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严书宇;社会科课程研究:反思与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革新;舍勒的人格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黄丹麾;当代西方生态建筑的美学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8 张金梅;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孙振东;教育研究的主体性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侠;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观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谷真研;冯友兰教育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闫连朵;当代中国文化多元化的困境及其出路[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吕常珂;试论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卉;论《论语》的大语文教育科学发展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骆蕾;“彼得·潘写作”视野下儿童的生活与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朱文林;大卫·雷·格里芬的有机整体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8 李奕;荀子教育思想与“完全人”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曹金玲;走向审美的人生[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曹明亮;论当代中国陶瓷艺术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15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315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7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