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的困境与反思
[Abstract]:As a new teaching form which combine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teaching practice,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eaching reform 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It is widely valued and popularized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lassroom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re-examine the ways and means of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in theory. In practice, we should set up the "learning-oriented" teaching concept, correct the deviation in teaching appl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fic subject courses, and explore the mode and method of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lassroom teaching.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多元化背景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应用》,课题批准号:fcb030615 暨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应用与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董艳;丁明明;;信息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2 汤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3 吴娟;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4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05期
5 金语;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的基本特性[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5年02期
6 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青;赵冬梅;;基于活动理论的高校信息技术公共课程设计探究[J];才智;2009年30期
2 孙小聃;;浅谈在动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1年05期
3 高慧;;多媒体教改环境下的外语教师信息素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刘荣君;曹红晖;;如何提升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从英语教师谈起[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5 张莲;余成波;胡晓倩;周鹏;;信息技术与“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整合[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2期
6 吴代文;;浅议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策略[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年06期
7 吴海燕;冉鸣;;交互智能性化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8 陈鸿雁;;信息技术与“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整合[J];重庆与世界;2011年03期
9 张亚静;;浅谈数字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优化整合[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10期
10 蒋达央;;基于网络环境的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丁婧;功能层面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善军;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赵可云;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江卫华;协同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互动设计、分析与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尚晓青;DGS技术与初中几何教学整合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唐剑岚;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认知模型及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立国;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结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永锋;从“建构性学习”到“学生有效参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谢忠新;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模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岩;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沈晓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个案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魏会廷;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子杰;培训机构课程管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星宇;嘉定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闻铭;构建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平台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华威;基于绩效技术的中职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卜红丽;新课程理念下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D];鲁东大学;2009年
9 高竞男;GeoGebra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韩珍;高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分析及促进策略探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代俊;国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能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2 孙众,余胜泉,徐凤军;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常见误区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03期
3 赵蔷玲,何建鹏;当前MCAI课件中存在的误区[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4 申仁洪;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5 郭绍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7期
6 张定强;金江熙;;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一些新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7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03期
8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总课题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介绍[J];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05期
9 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01期
10 王文霞;杨改学;;美国中学教学信息化现状分析——从《教育周刊》的一项调查谈起[J];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艳玲;;虚拟演播室教学模式新探索[J];电声技术;2011年03期
2 刘瑞儒;;信息技术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02期
3 唐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表象形成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电教;2007年Z2期
4 蒋君侠;CNC系统参数曲线的快速插补算法[J];制造技术与机床;1999年12期
5 张云龙;;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王芳;;浅析信息技术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20期
7 朱建忠,吉训进;一种新的数控系统圆弧插补判别法[J];机床与液压;2001年05期
8 张春良;具有正偏差特性的快速圆弧插补算法[J];机电工程;2001年02期
9 招惠玲;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方法[J];机电工程技术;2003年02期
10 陆丽丹;;运用信息技术增加教学魅力[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华;;发展性评价在化学教学应用中的点滴体会[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唐亚平;刘燕平;祝美珍;马艳君;;对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邢晓玲;;确定电机底脚孔位置度的方法[A];天津市电机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林明栋;潘实清;颜少平;陈克敏;;网络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应用优势[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5 蔡红录;周静;;语文教学中儿化的应用及现状浅思[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军;王江萍;徐轩轩;;信息化时代的城市规划学科[A];新世纪科技与湖北经济发展——2001首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1年
7 马英;方平;陈燕;杨薇;;情绪预测偏差与决策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郭争鸣;;《生理学》助教型多媒体课件开发与教学应用[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9 范正勇;盖新华;;供热流量偏差的分析与处理[A];江苏省计量测试学会2005年论文集[C];2005年
10 张芳玮;杨志军;;汽包液位偏差的消除与治理[A];河北省冶金学会炼钢连铸技术与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农业银行高级专员 何志成;数据偏差不应太大[N];中国证券报;2010年
2 记者 李雪峰;我市“农远工程”进入教学应用阶段[N];大同日报;2009年
3 记者 牟岚;用高效的信息技术手段确保九运会顺利举行[N];法制生活报;2011年
4 陆慕寒;“名单公案”背后的行动偏差[N];中国纺织报;2010年
5 记者 马彦;我市推广新媒体教学应用[N];深圳特区报;2010年
6 任光升;教学应用实例[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7 广东建设报记者 邓新灵;偏差确实存在 质量没有问题[N];广东建设报;2010年
8 东乡县二中 朱斌;多媒体在美术教学应用中的几点体会[N];抚州日报;2010年
9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党国英;村庄整治应避免出现两个偏差[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10 记者 薛亮;避免出现政策解读偏差[N];金融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爱莲;任务特征、动机及能力对大学生事后偏差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彭慰慰;模拟法律决策中的后见偏差及影响因素[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先锋;全球语境下的实用文章研究与教学应用[D];西南大学;2011年
4 梁立波;近距离导引段交会轨迹安全性的定量评价和设计优化方法[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欧祖军;部分因析设计的最优折叠反转及相关问题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唐煜;均匀设计的组合性质及其构作[D];苏州大学;2005年
7 文泽军;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多工序制造过程稳健设计与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于洪健;基于并联机器人机构的汽车薄板件柔性装配夹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王心哲;SVM和CBR的建模研究及其在转炉炼钢过程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李钷;发动机平衡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桂智华;工艺偏差下的电源地网络快速仿真分析方法[D];复旦大学;2011年
2 胡欢;不同反应形式下言语偏差抑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3 袁明;现状偏差和忽略偏差的分离:行为和ERP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纲;博客与微博在教学应用中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斯克;面向多工序加工系统的加工尺寸偏差建模与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王东;互动技术教学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敏;认知活动双加工过程的非理性偏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曹建元;化工过程HAZOP仿真及引导式辅助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孙蕴韬;应对方式和卷入程度对维持现状偏差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0年
10 喻晓琛;BBS教学应用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23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323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