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构建学校与社会互动的心灵桥梁

发布时间:2018-11-22 16:24
【摘要】:一切道德教育都是指向社会的,因为个人的道德成长总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学校德育应坚持心灵导向的德育目标,设置价值内化的德育内容,变革机械呆板的德育过程,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德育理论,架起学校与社会互动的心灵桥梁,培育具有共同道德理想和健全道德人格的青年学生。
[Abstract]:All moral education is directed towards society, for personal moral growth is always connected with society. The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 should adhere to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guided by the mind, set up the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which is internalized in value, reform the mechanical and rigid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 the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and build up the spiritual bridge between school and society. Cultivate young students with common moral ideals and sound moral personality.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年07期

2 孙燕;德育叙事:关注德育事件的真实[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毅红;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骆映;体育教学学生主体参与价值略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吕维敏;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4 徐燕;学校德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德育叙事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5 魏书敏,刘君雯;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意义[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石英姿;论道德教育中培养道德智慧的重要性[J];丹东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7 高金龙;徐跃进;;论思想政治教育力[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叶彦岑;论思想道德自我教育[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杜时忠;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J];高教探索;2002年04期

10 魏传光,葛畅;传统德育“人学空场”问题及其展开[J];甘肃理论学刊;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涛;肖平;;人性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龙建成;强建周;;信息化校园与大学德育的超越[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朱晓宏;学校对学生道德成长影响之检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姚远峰;寻求意义:现代教育之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湘莲;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范庭卫;教学过程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6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甘剑梅;德育现代性的哲学论辩[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毕华林;走向生本的教科书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朱炜;文化视域中的高校德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铁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邵玲;研究生学习观的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宏涛;论网络时代的教师角色[D];河南大学;2001年

4 曹汉斌;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顾建亚;道德变迁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浙江大学;2002年

6 周湘莲;论高校德育内容的系统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韩立军;德育环境的变迁与现代高校德育体系构建思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8 赵雪霞;诺丁斯关心理论的道德教育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卢艳红;多元化社会生活中学校德育问题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陈坚;论个性化道德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2 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3 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日本的鼓气学校[J];基础教育;2004年01期

2 王婷;自主·自律·自强──记美国“学校现场管理”模式[J];中小学管理;1997年03期

3 吴志宏;课间发生的事故和学校的法律责任[J];中小学管理;1996年03期

4 李郁芬;形成学校绿化的特色[J];中小学管理;1996年03期

5 赵勇;;谁让我们的孩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J];基础教育;2006年01期

6 程玮;;德国另类学校——“自由之校”[J];现代青年(细节版);2011年06期

7 钟祖荣;学校公共关系[J];中小学管理;1995年09期

8 董丽华;;浅谈新形势下学校内部会计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7期

9 解立军;学生伤害事故与学校的注意义务和过错[J];基础教育;2004年02期

10 ;学习卡片[J];中小学管理;199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游;;学校经营:理论、模式与策略[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2 周玲;;论学校营销[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3 ;增强造血机能 提升教育质素 服务社会需求[A];北京高校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文集(第一辑)[C];2004年

4 杜育红;;学校效率:研究的概念框架与计量方法的进展[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5 楚红丽;;浅论学校也营销[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6 黄明豪;;对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忧虑和呼吁[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思月;;要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8 ;办好一所学校 富裕一个村庄[A];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C];1997年

9 杨树新;;校长是学校的灵魂[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10 任建华;;学校经营理论及其运作模式[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高子阳;轻轻松松让学校走向一流[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张建坤;学校因教师而存在[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赫 u&;学校≠法院[N];中国教师报;2005年

4 山阴客;抵制豪华学校[N];中国教师报;2005年

5 凌龙华;学校应实现智慧型成长[N];中国教师报;2005年

6 特约作者 苍山子;学校该聘谁[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7 王新科(作者单位:湖南省耒阳师范学校);浅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N];衡阳日报;2005年

8 新华社记者 谢云挺 孙金霞;学校比阔埋下隐患[N];人民日报;2005年

9 梁素梅;“课外课”让学校进退两难[N];天津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王海峰;社会需要相互激励[N];哈密日报(汉);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蒲蕊;学校的自主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世民;错位与抉择[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郑太年;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与回复[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纪明泽;学校:弘扬现代人文精神的家园[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6 吴祖强;基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全校性环境教育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徐书业;变革的趋向:转型期的学校文化生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屈书杰;从种族隔离到学校一体化:20世纪美国黑人教育[D];河北大学;2002年

9 黄瓒;教育场域中的资源争夺、创造与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D];南京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汉雄;创建健康学校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欧阳国健;积极学校气氛的塑造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吴振宇;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朱秀艳;美国小规模学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朱英福;日本开放式学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沈曦;学校全面质量管理:观念与行动[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吴琛;论推行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国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白文瑾;素质教育的系统性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10 梁亚琴;同在蓝天下[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49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349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6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